Tue Apr 01 2025 09:10:5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名家觀點

郭黎玉晶:實踐家長正向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06
近年香港城市大學的正向教育研究室與多間中小學合作推行校本正向教育,取得不錯成效。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面臨許多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轉變與挑戰,需要家長以不同方式提供適切支持。
劉啟漢教授:應對酷熱天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23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可能是過去10萬年中最熱的一年。在香港,天文台也記錄到2023年有史以來最熱的8月和夏季,許多人都在抱怨極端高溫。
周永新:李家超務實開創民生福利新路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18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總結,李家超的民生福利發展新路向,能夠迅速回應市民需求,總算是做實事和有效率政府的表現。
梁耀彰教授:香港可在大灣區成為碳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6
香港面臨着碳足跡過大的挑戰。近年來,香港政府積極採取各種措施,致力實現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此外,政府還提出了利用氫能源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措施,未來將積極探索如何生產和利用綠色氫能。
香港學生有創意嗎?
作者:侯傑泰2024-07-09
最近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關於15歲學生創造力的結果。香港的教育均等名列榜首,這說明我們的教育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為所有孩子提供了平等的創意發展空間。
鍾麗玲:採用AI模範框架 減私隱風險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02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工具愈來愈普及。我相信在採取適當的保障措施下,AI的使用將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益處。我希望《模範框架》可幫助中小企對症下藥,更安心地採購、實施及使用各式各樣的AI系統。
許焯權教授:發展本港文化創意產業
作者:編輯精選2024-06-24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文創城市的條件是豐厚的,只要我們在國家和國際的發展中保持穩定和平衡的步伐,不好大喜功,不故步自封,不妄自菲薄,凡事適可而止,知所進退,讓香港發揮它靈活變通多元適應的文化韌性。
甄秋慧教授:及早辨識 預防虐老
作者:編輯精選2024-06-18
為了保護家人,大多數受虐長者寧願逆來順受,也不願意舉報施虐者,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曾受虐待。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們更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身上。
周永新:扶貧如何精準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0
在協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活方面,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周永新指出,如果兒童住在狹窄劏房,學業難免受到影響、與家人的相處難免出現張力、個人情緒難免波動、對自己的前途難免欠缺自信。
呂大樂:垃圾徵費暫緩實施 管治意志非關個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7
呂大樂感慨,在目前的政治環境裏,這要看建制派的表現。雖然政府沒有完整的一套未來計劃,但各級議員大可每個月追問政府,究竟有何進展?下一個季度又有何表現指標?只要他們真的肯去推動,政府也很難懶惰下來。
葉柏強醫生:疫情後,孩子面對的新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4-06-04
最近幾個月病房非常爆滿,很多小朋友因感染流感及其他常見病毒,而需要入院治療,當中沒有打流感針的小朋友病情特別嚴重。
周永新:新加坡之行,看當地民生福利對本港的啟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2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新加坡無疑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鏡,但當地有自己獨特的民生福利制度,並不是香港可以容易學習的。
徐王美倫:深度遊、「旅遊+」、「+旅遊」為香港旅遊業帶來新景象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16
我深信只要大家團結一致,齊心合力,一定可以面對不同的挑戰,繼續推動旅遊業持續、健康的發展,為香港的旅遊業寫下新的一頁。
劉世錦:中國發展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5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態勢,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在上升的階段,彼此相互交匯。近期引起廣泛討論的「新質生產力」,就是在新的技術革命下的創新能力。
吳大琪教授:21世紀科技革命對教育的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4-04-25
我們理解學生的迷茫,學生現在要面對這些教育改變,是因為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更好地裝備自己面對不一樣的未來世界。
蕭耿教授:第二港幣須掛鈎人民幣 防匯率風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4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蕭耿教授主張,香港需要一種與人民幣掛鈎的離岸第二港幣,以防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扭曲,對國家造成負面影響。
劉遵義教授:短期產能過剩 市場自動解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3
著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教授認為,現在是各顯神通,之後是適者生存,最終就是高質量、高效率的企業才能繼續發展下去,市場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自動解決。
周永新:為政府開源節流獻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1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同意,政府要削減財赤,如何在各項社會服務開源和節流,至關重要。
周振中醫生:肥胖是萬病之源 藥物治療肥胖症有突破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28
預防肥胖並不是一個純粹醫學問題,應該是一個多角度的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的協作及努力,這包括學校及家庭教育,以及各種各樣的恆常宣傳及社會運動;政府要考慮立法及各種稅務措施一樣,鼓勵及獎賞健康飲食及運動。
馬時亨:保持七大特點 香港不會「玩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15
馬時亨認為,在資產類別如樓、股下跌時,人們很自然會覺得自己變「窮」,不想花錢,但他強調必須有信心,市場似乎已比之前活躍了。
周永新:《財政預算案》民生福利部分中規中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8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報章撰文總結,今年《財政預算案》的民生福利部分,算是中規中矩,紓緩中下階層的生活壓力之餘,也確保赤字不至於惡化。
劉永松教授:香港在舉辦大型體育盛事時要注意四個重點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07
你在信中問及農曆年前美斯事件,香港人生活節奏快速,非常健忘,那種不滿以及疑惑已經討論了很多,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下的是:美斯事件背後的運動盛事化主題,香港在這方面應如何走下去,同時,香港有什麼優勢?
林群聲教授:應用科學大學與業界聯絡緊密 方便學生畢業後投身相應行業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29
可能大家對應用科學大學的概念依然不太清楚,究竟什麼是應用科學大學呢?多次有人問我:假若都大成為應用科學大學,是否需要再次更改校名呢?我回答:不用改名!
周永新:港人愛遊日 原因何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6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永新榮休教授在報章撰文說,日本社會發展走在香港之前;日本人經歷過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港人參考。
林宣武:海運形勢嚴峻 政府須增撥資源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18
和空運相比,海運表現便有點不如人意了。由於產業調整、轉移、本地操作成本較高和鄰近港口的競爭,截止至去年11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比去年同期下跌,香港港口跌出全球吞叶量十大港口排名榜外,可能已成定局了。
周永新:新一年《財政預算案》應重視哪些民生福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1
周永新建議《財政預算案》可以認真落實「居家安老」政策,即把用於長者的開支,移向各種社區支援服務,包括日間護理服務、社區康健服務、到戶支援服務等。
吳永豪教授:氣候變化頻繁 香港鼓勵綠色氫能發展以應對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02
香港政府也剛剛提出會在明年上半年制定《香港氫能發展策略》,展開修訂與製造、儲運和使用氫能相關法例的工作。這預示着氫能即將在香港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
劉宇隆教授:香港將步入下一波流感病毒活躍期 市民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13
當然還債是辛苦,但幸好香港已經歷過新冠疫症大流行,懂得如何在還債時保護自己,家人及我們的社群,例如在人群密集及係封閉空間時戴口罩,故此我們現在還能如常生活、上學上班。
馮國經:強化香港全球供應鏈樞紐 連接內地與全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6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博士就國際貿易新格局下,香港如何在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發揮作用發表主題演講。他開宗名義指出,重重挑戰下,世界貿易出現碎片化現象的問題亟待解決。
周永新:解決身份認同 港人會留戀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6
香港要成為港人留戀的地方,港人必須認識自己同是香港居民和中國公民的身份。這兩個身份是一致的,並非二選其一。唯有這樣,香港才能有本身的優勢,才能掌握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機遇,展翅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