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王奇生教授認為,楊天石教授在非常時期都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十分難能可貴。他以「中國知識分子最後一代通才」來評價楊天石橫跨文史哲的寬廣學術視野。

直到現在,我還會吟誦崇基學院學生會會歌「鞍山蒼蒼,吐露洋洋」,還有院歌「漫漫長夜,屹立明嶝,使命莫辜負。學成致用,挽救狂瀾,靈光照寰宇」,這些至今仍是我在持守的精神。

朱棣文教授引用美國政治家羅拔甘迺迪的說話,表示GDP衡量一切,除了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為了達到減少2攝氏度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必須在本世紀末之前變為負值。

李金強教授特別指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會重視「愛神愛人愛教會」,但更重要的是「為國為民為社會」;重視國家觀念,是華人教會的特色。他坦言,沒有「為國為民為社會」的精神,是香港教會現在面對的最大問題。

李金強教授表示,基督新教在香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唯早在1807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一譯摩理臣)受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成為外國來華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

劉智鵬教授預言,中國的未來將是「從仰望西方到平視全球」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是「立身於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的話語表述中國故事」。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4月14日(周五)邀請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暨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分享在當在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如何閱讀中國歷史。

唐代人如何讀詩?學生初學平仄格律,應該如何入手?「傳承・詩詞伴我行」計劃請來粵音專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舉行座談,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民國初年,孔教會及兩次「國教運動」失敗後,陳煥章等人南來香港,1930年創立孔教學院,為香港的孔教運動興滅繼絕,添薪加火,至今已83年,他們如何守護「花果飄零」的傳統文化?

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明匯智庫合辦薈萃沙龍。資深傳媒人盧永雄、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客席高級講師張少威大談中美角力,以及港人對此的了解有多深。一起聽聽。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香港,雖然「開埠」只有數十年,近代社會已經成形,丁新豹教授指出,對於有「慕西學之心」的孫中山,難免會「窮天地之想」,進而「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

19世紀末的香港,在孫中山先生的眼中,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清廷治下的中國內地先進,耳濡目染之下,孕育了革命思想。

上世紀20年代,很多僧眾與辦教團體南下香江,在一眾熟悉香港法律和商業運作的殷商名流幫助下,大力發展佛教社會事業。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為我們娓娓道來這段歷史故事。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表示,百多年來,香港都是一個外向型的城市經濟體,不是大陸型經濟體,如果香港人不知道全球大變局會往哪個方向走,可能有什麼後果,就可能將自己錯誤定位。

香港早期道教的傳播,可從清末光緒年間斗姥、呂祖(呂洞賓)的信仰中找到蛛絲馬跡,其信仰和科儀主要來自廣東省,主要可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個派別。

凱普生物科技董事長管喬中先生對人文學科素有研究,今次藉中共二十大報告為讀者剖析「人與五個世界」的認知框架,如何理解複雜紛紜的世界。一起聽聽他對人和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

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教授表示,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文字、音樂、舞蹈,處處皆有佛教文化的痕跡,都兼容在中華文化中了。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蘇維初名譽教授表示,蔣介石於1927年開始發動「清黨」,往後10年他和共產黨都在「圍剿」和「反圍剿」的鬥爭中拉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上周六(12月10日)請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蘇維初名譽教授,回顧蔣介石從北伐到內戰的重要經歷,並中肯評論他的功過。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市場湧現過多資本造成問題,現時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將資本引導到適當的地方。而電子支付系統被廣泛使用開啟了改革市場的契機。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教授出席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時表示,2022有三件大事改變了世界局勢,令中國經濟過去40年增長所依賴的條件改變,「只談生意、只談賺錢」的國際規則已成為歷史。

當中國的離婚制度經歷2003年的改革後,離婚率大幅增加,而未成年人生活在單親家庭或繼親家庭的人口亦愈來愈高,下一代將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北京大學社會系張春泥博士則指出,成長於單親家庭未必比別人差。

600年故宮傳承中華5000年文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賀禮,亦是向世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一個對外窗口。香港故宮必能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並促進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對話。

占筮之事,僅供參考。鄧博士也指出,凡事並非一成不變,如果所占是個人之事,比較容易趨吉避凶,而疫情是「眾人之事」,卦象顯示疫情會延續下去,若要改變結果,儘管難度較大,但疫情如何發展,仍要看港人如何自處。

教育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最近應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之邀,主講「《周易》的智慧與現代生活」,順便占一卦,看第5波疫情能否在5月底結束?

踏入壬寅虎年,香港乃至全球都波折重重,到底這個難關什麼時候才過去呢?早前,術數名家蔣匡文博士舉辦講座,從流年及天象推算疫情何時結束,以及今年股市、樓市表現如何,今集他將繼續回答觀眾問題。

踏入壬寅虎年,香港乃至全球都波折重重,先有Omicron衝擊,再有俄羅斯烏克蘭開戰,不但人命傷亡,更令到經濟低迷的同時商價格大漲,令全球人民苦不堪言。到底這個難關什麼時候才過去呢?

新冠疫情期間,醫護專業人士佔不同國家已確診病例的4.1%至25%,更遑論院內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認為,應用「數據為本的危機管理」設計新型傳染病醫院,可以降低院內感染率,減低爆發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新亞研究所特聘教授李金強教授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文化傳承(祀)和國家安全(戎)乃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作為學術研究,軍事史也非常重要,不應忽略。

香港在近代中國發展有什麼角色?未來又能否延續中介的優勢?劉佩瓊教授認為,香港經濟難以不歸邊、獨自發展,在中美角力下可借助緩衝區的角色繼續發展;丁新豹教授則認為,中介角色發展有限,發展創科才是自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