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令冼玉儀教授在學術界忽略香港的時候,踏上研究香港歷史之路。在40年來,身邊遇到多少人物,她形容都是貴人。因為他們對香港的熱愛和無私的分享,令冼教授的研究路愈走愈長,愈走愈闊。
東華三院正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辦《善道同行──東華三院籌募文化與社會發展》展覽,透過逾200項珍貴文物和歷史圖片,讓觀眾從東華三院籌募文化的角度,了解香港社會發展。
由東華三院興建或管理的建築物,部分已達百年,有些更出現在東華成立之前。檢視這批歷史建築,可以縱觀香港社會百多年來的發展。
福地之福利有賴於港府,港府致力給予全港市民各種不同的社會福利及保障,如12年免費教育、醫療、房屋等等,當中更包括我們這些老人每月獲得政府發放的老人金添興。
香港和境內境外各地之間,建立了數不盡的聯繫和網絡,千絲萬縷。不能不承認,香港和華人出洋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一環。
早年東華的籌款方式主要是總理捐獻和沿門勸捐,後來籌款活動五花八門。為配合東華三院邁向150年的大日子,東華三院即日起至明年3月底展開「籌募文物」徵集計劃,邀請市民捐贈與東華三院籌募活動有關的文物珍藏。
有一天,母親突然向我說:「現在街上有有很多外江佬,會拐騙小孩子,你要小心,不認識的人不要和他們談話。」當時,這樣的話月中說了三四遍。小孩子不懂事,也不太清楚母親何以這樣說。
歷史記錄,香港東華醫院於慈善醫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見證中華大地連香港在内,物質匱乏、生活艱難下,仍然是善心處處,人助天助。歷史也説明,弱國之下,老百姓寄人籬下的滿途坎坷。
開埠初期,華人抱有「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的心態,倘遇錢債爭執或是非仇怨,寧可到廟宇誓願,也不驚動官府。1847年,華人領袖包括盧亞貴和譚才等人集資興建文武廟,除了是宗教場所,也作為仲裁之地。
他們都是英屬的地方長大的,這也是他們為甚麼會選擇香港。因為他們都很熟知英國人管治的方法、法律,因利乘便。
香港曾經滿街都是幾層高的唐樓,隨着城市發展,拆一座少一座,現在已變得愈來愈珍貴了。
早年的牛池灣有頗多先天道堂,現在僅餘萬佛堂和賓霞洞,先天道的影響力不復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