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友不明白示威者每時每刻都提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點解到關鍵時刻,即使是出類拔萃的大學生亦不能回答。
自從修例爭議爆發後,社會的嚴重撕裂更明顯浮現。年輕人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分歧特別嚴重,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想辦法,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展開對話,才有助紓緩彼此的矛盾。
今次動蕩之後,希望政府認真內省,認識到以前曾經有效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套路今天已經不合時宜。
一旦如林鄭的修例方向,香港的金融中心肯定玩完。無奈,她根本沒有衡量修例的後遺症,竟然使出霸王硬上弓的招數,最終引發這場反修例的大型社運。
隨着香港住戶數目上升,房屋問題更引起注意。除了市場因素,公共政策圈使覓地更難。
在維護「一國」權威,打擊「港獨」方面,林鄭的表現肯定令中央滿意。不過,在經濟民生方面,她是否做到「事不避難」,尚待考驗。
我們面對的住屋問題超越土地不足的層面,我們一定要同時採取有效措施改善住房的素質。
若政府並無全盤規劃去考慮基本的配套設施,只是被動地由地產商各自按照最符合本身最大利益的方式向政府提出建議,只會令整個市鎮的規劃變得混亂。
不想政府有機會解決房屋問題的人,千方百計都想阻撓政府獲得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他們最近搬出了一條似是而非但一樣有人信的理由──政府有了地之後,亦不等同市場上有平樓賣,小市民可能一樣買不起樓。
香港政府重視解決人民住屋問題,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成功模式,立即在新界的廣闊平原地上,規劃新的居民點,然後以規劃圖則和公眾利益為基礎,動用香港法例第124條《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所需土地。
筆者一向對林鄭政府能夠管治好香港不存什麼期望,尤其是樓市的政策,真是差強人意。
古人說「朝三暮四」,林鄭及其政務官團隊是把港人和中央政府看作傻瓜?林鄭月娥表明支持填海造地。這樣的表態是扭轉立場還是順應民意?抑或是另有所圖呢?
不同土地選項的確並非均等,有需要衡量和討論利弊,發聲並不等於自私。
在找地建屋上,政府要做的不是尋求永遠不會一致的社會共識,而是確立房屋至上的原則,拿出無比的決心,無懼不同既定利益,特別是權貴階層的反對,有幾盡便去幾盡。
時代背景影響一代人的命運。我們必須感謝時代的賦予,以及了解年輕人對社會不滿的新時代背景,不要隨便說「我們勤力,年青人懶散」之類令他們氣餒的說話。
私人住宅租賃市場相對較少,卻反而要容納全港住戶增幅中的大多數,市場上湧現「劏房」單位,也就不足為奇;結果導致租金與樓價同時飆升,房屋需求有增無減,私人發展商則轉而興建更細小單位。
體內流着港人血液,卻在星洲生活了幾十年,如今回流成長地,賀子森直言,最大體會是兩地做事效率很不一樣。
施政報告相當重視去年國家發布的一帶一路策略,文件中共提及「一帶一路」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