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0:44:0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劉兆佳

劉兆佳:正式告別「小政府、大市場」的《施政報告》
作者:劉兆佳2022-10-21
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展示了濃厚的憂患意識,他和他的團隊也可算是盡了相當努力來回應中央和香港居民的關注和訴求。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未來一段日子,香港將要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
劉兆佳:中國的發展戰略不應被歪曲
作者:劉兆佳2022-10-18
在美西方的誤判下,中國成爲了美西方難以和平共存的「頭號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這種做法不僅嚴重損害了相互關係,也破壞了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的穩定,使許多突出的全球性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處理。
劉兆佳教授:台灣將愈來愈被美國視為戰略負擔
作者:劉兆佳2022-09-14
美國如果能夠促成兩岸和平統一,中美兩國人民將會世代友好和合作。美國如果以戰爭方式阻止中國統一和遏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會讓海內外的中國人長期怨恨美國,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和發展。
劉兆佳:「化解去殖民化」取得佳績,但遠未完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5
中央、特區政府、愛國力量乃至廣大香港市民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務求把一切阻礙一國兩制實踐的因素制止於萌芽階段,讓一國兩制能夠行穩致遠。
習主席對香港「一國兩制」的論述 對完善《基本法》的啟示
作者:劉兆佳2022-08-19
現行《基本法》在2047年之前可能因應需要,並按照習主席7月1日所說的談話指引進行修訂,以更有利於一國兩制的全面和準確實踐,及有助香港的繁榮穩定、國家安全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劉兆佳教授:台灣現在是中國國家安全問題
作者:劉兆佳2022-08-03
由於中國和美國都認為台灣對其安全至關重要,而美國也愈來愈多地將台灣用作對抗中國的「前沿基地」,因此台海已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的火藥桶,有可能對世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劉兆佳:披荊斬棘 砥礪前行
作者:劉兆佳2022-07-26
旨在清除阻礙一國兩制全面和準確實踐的因素和蕩滌內外敵對勢力流毒的工作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但遠未完成。鑑於這些工作的長期性、敏感性和複雜性,難以一蹴而就,所以日後必須努力不懈、堅持到底。
劉兆佳:香港特區治理須展現新能力、新方式和新風格
作者:劉兆佳2022-07-20
習主席對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殷殷期盼,蘊含着豐富的政治智慧,也包含着許多實際可行的建議,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治理方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戰略指導,也代表着中央全面管治權的精準行使。
夏寶龍:挑戰一國兩制底線必嚴懲 李家超:會做好23條立法責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18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出席研討會並致辭。他指出,習近平的「七一講話」,指出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充分彰顯了中央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劉兆佳教授:鄧小平一國兩制論述 對香港仍有重大意義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08
鄧小平所樹立的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和核心原則依舊是一國兩制的基石,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指導意義。對中央和香港特區來說,廣泛宣揚鄧小平的論述有助於糾正香港人對一國兩制認識的偏差。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01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習近平講話是向香港人及特區政府重溫一國兩制的初心和基本原則,並清楚指出,日後香港要遵循的發展路向,中央會大力支持,為香港提供發展機遇,希望香港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
李家超:新管治團隊具多元背景 劉兆佳形容「務實型」班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9
新一屆政府管治班子的名單中,包括多名現屆官員,立法會議員和商界人士等,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這是一個「務實型」的班子,絕大部分官員有在政府工作或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
劉兆佳:人心回歸工程 循三階段推進
作者:劉兆佳2022-05-17
從政策的角度看,香港人的「人心回歸」應該是依循三個階段推進。伴隨着這幾個階段的發展應該是香港人對國家民族的認知不斷提升,進而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日增,而最後則產生愈來愈強烈的、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劉兆佳:國民教育不貫徹 人心回歸成畫餅
作者:劉兆佳2022-05-16
平心而論,由於中央已經把「人心回歸」視為重要戰略任務,最近兩、三年特區政府在學校內推動中國歷史教育、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教育方面較以往積極,但力度和成效則遠遠不足。
劉兆佳: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具歷史意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10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撰文認為,李家超以壓倒性高票當選特區行政長官,是一國兩制實行以來的一個里程碑。中央對港新政策的亮點,是將內外敵對勢力「永久」排除出香港的管治架構和政治舞台之外。
劉兆佳:掌握輿情分析內外形勢 必須重設中策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5
劉兆佳教授認為,縱觀海內外,每個政府都應該有自己的政策研究機構,來協助政府從宏觀、長遠的戰略角度來分析問題。尤其當今香港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國家發展態勢瞬息萬變,香港內部亦面臨許多挑戰。
劉兆佳:新任行政長官任重道遠
作者:劉兆佳2022-05-02
在中央的指導、督促、支持和問責下,在越趨強大的愛國愛港力量的大力襄助下,我們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成為一個奮發有為、開拓創新、讓人耳目一新的政府,在極為困難的內外環境下砥礪前行。
回應區家麟被捕 林鄭月娥:違法必究 李家超:依法處理就是保障市民利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11
警方國安處拘捕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指他涉及「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林鄭月娥及李家超均重申香港是法治社會,《基本法》及相關法律會充分平衡人權和自由。
李家超競選辦名人雲集 劉兆佳:以結果為目標 提升治理能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10
「李家超 John Lee 2022」個人專頁已開通,並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明星級」競選辦公室。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接受本社專訪時認為,其「以結果為目標」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必然之舉。
李家超宣布參選特首 鄧希煒:搞好經濟、改善民生是大部分港人共同願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9
李家超周六(9/4)宣布以「同為香港開新篇」為競選口號,參加第六屆特區行政長官選舉。他表示要把握香港回歸25周年的機遇,值此由治及興的重要時刻,帶領香港走出困境、開創新局。
李家超明日交代工作 劉兆佳:政綱大家「心中有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8
李家超表示,在政府工作45年,做過不同崗位,過程中得到許多寶貴經驗、知識及能力,亦豐富了視野。他又會秉承以往工作的熱誠,行他將會行的路,周六會一一交代。
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條例 押後特首選舉至5月8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18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條例,宣布原訂3月27日舉行的特首選舉,押後至5月8日,提名期改為4月3日開始,4月16日結束。另外,香港將加大力度採取各項措施,包括正制定全民強制檢測的方案。
夏寶龍:行政立法互相制衡 「重在配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6
據出席會面的3位立法會議員引述夏寶龍的講話,指夏寶龍的講話包括3個層面,包括:立法會過去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立法會的憲制地位,以及對新一屆立法會和立法會議員的期望。
劉兆佳教授:美國民主制度陷入前所未有危機 應對嚴峻挑戰 突顯中國管治模式優越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3
美國總統拜登月前召開全球民主峰會,被視為抗衡中國的手段。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美國民主制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反而突顯中國管治模式在處理不同社會挑戰的優越所在。一起聽聽劉教授的分析。
劉兆佳教授:立法會新形勢 愛國者陣營會否分裂?反對派走向衰落 難吸引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2
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結果出爐,非建制陣營大敗。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反對派將逐漸從政壇中淡去,亦難以吸引人才。與此同時,愛國陣營的表現會否出現分化?一齊聽聽劉教授如何分析。
劉兆佳教授:抗衡西方霸道打壓 北京急須提升國際話語權 善用香港戰略地位 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12
國際話語權一向在西方,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西方媒體打扮成文明價值觀從不客觀,中國可以透過香港提升話語權,同時香港可多舉辦國際會議向世界發聲,中國夥同發展中國家共同制衡西方。
劉兆佳教授:《國安法》實施後反對派潰不成軍 團結愛國陣營 警惕軟對抗力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3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國安法》對反對派起了震懾作用,令到外國勢力的活動空間收窄,漸離開香港在外面繼續發揮作用,讓有意參政人士有貢獻機會,巿民對現實不滿可透過不同渠道軟對抗 。
劉兆佳教授:唐英傑案政府為何不能敗訴?建立《國安法》權威 發揮震懾作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2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仍不時發生衝擊法治事件。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指出,政府在唐英傑案不能敗訴,否則會動搖《港區國安法》權威,令香港再一次陷入動亂。立刻聽聽劉教授如何分析。
談「光時」口號的政治歷史根源
作者:劉兆佳2021-07-31
「本土分離主義」分子的偏執、自以為是、缺乏客觀根據的「危機感」和強烈的排他情緒,導致他們傾向和敢於用粗暴和暴力的言行對付其對手或敵人,顯然相信他們的崇高信念和「救港」情懷讓他們有足夠理據去違法達義。
「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之本質剖析
作者:劉兆佳2021-07-30
作者對「時代革命」的理解為:一個不同階層和不同背景的香港人都可以參與的、切合和呼應新時代要求的、目標在於推翻或徹底改變香港的政府和政治體制,並在香港建立「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的大規模和激烈的政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