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0:18:5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美國經濟

經濟新聞報憂不報喜?
作者:曾國平2023-02-06
美國最新公布的1月份就業數據,跟這末日氣氛完全是兩回事。傳媒到底有否報憂不報喜,每有企業裁員就大做文章,企業踴躍請人則篇幅小一截?
看破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真面目
作者:張建雄2023-02-06
美國經疫情派糖後,已充滿不願工作,只收失業救濟金的人。科技業這個3年來大手大腳的行業已收手了,最接地氣的銀行已看到中小企必然破產累累,壞帳必爭,發出警告,但冇人聽。到時又説是黑天鵝,嗚呼!
價格指數的不同用途
作者:曾國平2022-11-22
物價指數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為各項福利政策的調整標準,以確保金額可以換取一定的生活素質。
鮑威爾令股市幣市大跌的演說
作者:曾國平2022-08-30
聯儲局擔心的,是通脹成為關鍵字的時間太長,預期揮之不去,人人聚精會神加價加薪,貨幣政策的短痛就會變成長痛,要慢慢地用成本不菲的行動去改變大眾想法。
聯儲局無心壓通脹 加息只是擺姿態
作者:施永青2022-02-14
我認為美國加息是有上限的,就是不能加近經濟增長率,以免對經濟增長產生過多的負面影響。
再論聯儲局平均通脹目標
作者:曾國平2022-02-09
根據聯儲局指引,為彌補近期通脹太高的「錯誤」,應收緊令通脹偏低去「改過」。但主席鮑威爾早前矢口否認,堅持當局不會補救,令人感覺十分奇怪。
Bitcoin取代黃金對沖通脹?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04
現今市場投資產品多不勝數,要直接對沖通脹大可選擇相關的各式各樣ETFs(交易所買賣基金),就連歷史悠久的黃金也逐漸保不住其抗通脹的江湖地位, 遑論新興的、只靠小圈子自吹自擂的Bitcoin?
美國的基建為何遲遲無法改善
作者:施永青2022-01-26
美國的行政體制,設有很多所謂Check and Balance的機制,既得利益者要阻止基建進行,可以找到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加以阻撓。結果,中國能在1、2年裏完成的工程,美國花10年都沒法完成。
從GDP看中美角力格局
作者:施永青2022-01-25
其實,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遠超過美國。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早於2014年已超越了美國。再加上這幾年的增長差距,中國的綜合國力已有機會比美國高出1/4。
市場不怕加息只怕加得太急
作者:胡孟青2022-01-18
資金流向對去年「熊霸」全球的港股本來極有利,唯在聯繫匯率下預期到了真正收水時刻,港股亦難敵可能出現隨外圍的一下終極震盪,加上內房債務危機未解決,出現Deep V走勢機會不輕。
加息和縮表的距離
作者:曾國平2022-01-10
加息和縮表的距離較以往接近,到底會產生什麼「化學作用」?這是沒有試過的政策實驗,其中的不確定性自會衝擊市場。
鮑威爾的「哀的美頓書」
作者:湯文亮2021-12-03
美國撤銷對中國開徵的第二期25%關稅,估計中國亦會投桃報李,立刻撤銷對美國的第二期關稅,就算中國不撤銷,在沒有特別關稅之下,美國所有入口貨價格全面下跌,可立刻紓緩通脹壓力。
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作者:梁天卓2021-11-24
在香港的「清零」政策下,安排外傭來港涉及不少繁複手續,以及其他隔離檢疫費用不斷上升,這會否成為本地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一塊絆腳石?
為了搶救經濟錯判通脹風險,聯儲局恐怕反而將美國帶進深淵
作者:朱雲漢2021-11-09
急於拯救因為新冠疫情大亂陣腳的美國經濟,聯儲局誤讀眼前通膨風險,持續實施貨幣寬鬆,恐怕將錯失避險的黃金時機,而走向深淵。
中國經濟會日本化?
作者:莊太量2021-07-30
美國無論怎樣制裁日本,日本不敢反抗,但中國不是日本。再者,中國人口是美國四倍以上,所以中國不需要人均GDP超越美國,也可以在經濟上稱霸。
施永青:高通脹重臨美國經濟處境不妙 與中國打金融戰機會少對香港有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1
美國財長耶倫預期通脹會飊升。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聯儲局如估計錯誤對市場影響大,美國通脹機會比上次QE大得多,美國處境不利不會與中國打金融戰 ,相信香港特殊功能不會受到影響。一起聽聽施永青的分析。
全球經濟版圖的地震與洗牌
作者:劉寧榮2021-06-11
中國絕不能四處樹敵,我們也需要思考為何中國在40年難得的發展機遇之後,我們會陷入這樣的包圍圈,甚至在我們的周圍已經形成了美日澳印四國的準同盟關係。
灰犀牛來了 美國暴衝式復甦 股市泡沫會被戳破?
作者:朱雲漢2021-03-17
美國撒5兆美元刺激經濟,估今年經濟成長逾5.5%。看似前程光明,前財長卻警告,刺激不宜太大,因為有一頭灰犀牛,隨時戳破華爾街股市泡沫。
消費者信貸
作者:黃元山2018-12-28
美國的經濟相當依賴內需消費,而消費者亦極度依賴債務和信貸去維持自己的消費水平;否則在工資增長有限的情況下,便要被逼節衣縮食。因此,消費者信貸的增長和下跌,是對未來內需消費的一個重要指標。
中美關係惡化的由來
作者:施永青2018-10-22
以中國發展的速度,引起美國的警惕與敵對是無可避免的。不過,如果北京切實遵循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政策,這個日子應有機會可以延後一些。只可惜,中國人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被欺負,所以國力稍強,就立即想吐氣揚眉,
話說天下大勢
作者:張五常2018-08-14
特朗普大手減稅。他去年一減稅,經濟增長率現在到5%了。
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怎樣看
作者:張五常2018-06-20
特朗普總統是個了不起的商人,我欣賞他以商人的智慧處理問題。但特朗普處理經濟的最大困難,是他要用做生意的手法處理國際經濟。
克魯明:強美元對美國經濟沒有好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1-20
一連兩日的亞洲金融論壇繼續在香港會展舉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及國際事務教授保羅‧克魯明(Paul Robin Krugman)在午餐會上發表演說,分析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對環球經濟的影響,並探討發展中國家擴大消費及環球貿易能否達致全球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