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紛擾擾的關於北溪管道爆炸原因的分析中,《華爾街日報》提供了一種新的說法,但是由於缺乏可以拿到枱面上公開的人證和書面證據,北溪管道被炸的真相依然是羅生門事件,各說各話。
觀察家早指出,以色列的目的,便是要將哈馬斯勢力驅逐出加沙地帶,好讓以色列盟友英國石油公司以及美國的諾伯爾能源公司,自由地開採加沙海域蘊藏的豐富天然氣,而以色列也可從中得益。
3月7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長篇報道,引述匿名的美國官員「爆料」稱,新情報表明炸毀「北溪」管道的是一個「親烏克蘭團體」。消息人士表示,破壞者「極有可能」是烏克蘭人或俄羅斯人,或是兩者結合的組合。
國際傳媒不顧事件輕重緩急,將報道焦點集中在「中國氣球」事件上,批評其為中國間諜行為,而對火車出軌、北溪爆炸兩宗新聞卻只是輕描淡寫,反映了美國的傳媒霸凌行為。
儘管中美雙方依然唇槍舌劍,言辭卻有降溫的趨勢,連帶海峽兩岸的緊張情勢也出現轉機。
北溪油管出事,中國輸入能源如何防範變數?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一旦中美鬧翻,能源供應國家未必幫中國,需要加以防範。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現時尚未有證據可以指控這是誰幹的「好事」,只能靠分析誰可以從中獲益去推論誰的嫌疑較大。
過去5年多,自從特朗普2017年上台以來(2021年換上拜登),美國在全球範圍主動出擊挑事,世界形勢大變。隨之而來的是互聯網上假消息大量充斥,互聯網被武器化。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