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特是唯一為中東和平奔走的美國總統?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為何會錯過和平的唯一機會? 一起聽聽資深作者張翠容的分析。

面對以色列的強硬態度,卡特在2006年巴人大選後,仍然積極向以巴各派系包括哈馬斯尋找會面機會,努力游說共建兩國和平方案,實在是一位非比尋常的美國總統,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實至名歸。

理論上,未來香港前途可繼續非常光明,最應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跳板,但如要成功,資本帳必須逐漸安全有序地開放,讓企業資金自由出海,支持它們的全球擴張。

美國史上最長壽的總統卡特周日病逝。以和平使者見稱的卡特領導管治風格,陳文鴻教授認為近年和可期的未來美國總統,都不會再出現。

巴拿馬對美國極其重要,不僅在經濟上,同時也是其國際影響力和安全戰略的一部分。特朗普叫囂糾纏巴拿馬運河,與目前的中美角力不無關係。

到了尼克遜,看到遏制中國無效,開始接觸,但從1972年至1978年也花了6年才談判成功。仍然留下沖繩釣魚台問題、台灣問題兩個尾巴,正是為德不卒,美國制度的通病。

恆卦由震卦和巽卦組成,「震」上「巽」下,「震」為雷,「巽」為風,所以說是「雷風,恆」。打雷括風,在古人的直觀中,雷在上,風在下,這是常態,這就是「恆」。

蒙代爾等人認為,如果美國迫使盟友將中國視為經濟和政治上的敵人,勢將削弱美國與盟友的關係,而最終被孤立的或將是美國,而非中國。

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者艾利森,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春華資本集團創辦人胡祖六最近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直言許多人敦促拜登總統及其執政團隊放棄與中國接觸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