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她緊隨着自己的目標走,我才驚覺原來登上山頂後,還要處理媽媽內心的空巢感,登上山時每走一步,下山的時候就要多跨一步;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每一次出手,在孩子大了之後,就要一一的收手。
正面積極的學校領導減少負面文化的影響,可以大大減低負面文化對學校的破壞力,減低負面文化對團隊精神的削弱,逐步重建學校的意義和希望。
學校文化惡化到負面的情況其速度可能會快或慢,但這些導致負面文化的行為最終會破壞學校的凝聚力,削弱團隊精神,侵蝕了學校的意義和希望。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模式,很大地反映他的成長背景,在成人身上學到的習慣便是他與其他孩子相處的社交技巧,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着無比的重要性。
負面文化促使老師教學表現無能及對學生漠不關心,導致學生學業表現退步,也間接令家長對學校漠不關心及冷漠。
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為生命存在的。我們把人的生命分成: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
如果你知道你的子女,入讀中學以後,很快已談戀愛,亦很快讓你知道,你會立刻阻截?
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家庭正在改變、孩子也在改變、工作也在改變……我們無從想像未來的世界將如何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轉變已不是傳統教育的框架可以概括。
今天的教育需要配眼鏡了!
負面的學校通常擁有一個負面消極的文化網絡,而其中負面文化的傳遞者背地裏在群體中燃起、傳遞及延續一種對現狀抱消極悲觀的觀感。
我們的社會太重視結果,忽略了過程;太在意比較,漠視了個性。一趟芬蘭之旅不會讓我變成教育界的超人,但確實讓我反思和警覺更多,願意嘗試改變。
教師的轉型,首先是社會變了,其次是改變「教」與「學」之間的相互觀念。
學生需要擺脫純粹的課堂生活,而進入燦爛的學習生活,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新時代社會的期望。
課堂不講求教得多、教得快、教學內容豐富,而是要孩子學得懂,容讓每位學生有選擇、自主學習、自由發揮,讓他們學會欣賞自己卻是真實的。
文化影響着學校的各個方面。文化可能影響教師在教員休息室的閒談、哪一類的教學法受到重視,如何看待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共同承諾。
今天隨着教育政策及資源提供的變化,學校被引導走向全方位及多樣化的功能。
教改倏超過10年,效果如何?家長放心嗎?學生能愉快學習嗎?教師以專業為榮嗎?僱主滿意畢業生表現嗎?這些問題社會上不同持份者似乎都說不!新世代的教改是否一無是處?當然不!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具有良好校風或文化的學校,教師發展成一種集體的能力感,以提升自身的能量從而達致自我完善。
這幾個月復考小三BCA的爭論中大開眼界,也埋下更多的憂慮:在香港,教育原來還是不屬於一個專業。
大學畢業生最初加入教育界,目的多為穩定高收入,但他們沒想到高收入的背後,除了教導學生外,更要管理學校,因此深感不滿。
我近來常常在想:到底香港是否一個適合我和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