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内地徹底取消實施兩年多的行程碼。這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但是也不能就這麽結束。兩年閒,因行程碼造成的各種亂象,應該由政府來給人民一個交代。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2月7日(周三)公布「新10條」優化防疫措施,幾乎完全取消核酸檢測及健康碼查驗,而香港亦跟進放寬防疫限制,但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及口罩令等維持不變。
新常態的科技仍然是力有不逮,國際上醫學報告不能互通,即使在內地,全國的健康碼也不能相互承認。如果說疫情帶來的新常態不可避免,要建立一個跟以前一樣或者科技可以實現的機制,目前來說談何容易。
河南鄭州的村鎮銀行儲戶710請願、陝西西安的爛尾樓苦主714街頭抗議、近日恆大地產的支付困境,對整體經濟復甦和香港股市都有負面影響。事件的背後,涉及地方官土政策之弊、負債風險大。
與其兩地相關部門在預約酒店的數量、入境人數以及隔離天數等方面做出加加減減的調整,倒不如想辦法突破固有框框,例如讓港澳地區的防疫措施和防疫標準,與大灣區其他9個城市互相認可。
「紅黃碼」模式才剛在香港問世,卻早在內地名省各市廣泛採用,並按當地政府的差異,各有其執行特色。
香港特區必須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科學地、精準地、虛心地學習內地的成功經驗,必要時應該及時請求中央馳援。
全球防疫治疫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異,香港不能不嚴加防治,擺脫現時政府的疏漏,與內地一起為香港克服疫病而戰。
現在出現了Omicron ,或者令原來商議好的局部通關要推遲實行,但如果按照特區政府已經制定好的方案去做,可能會出現埋怨聲不斷。
通關固然重要,但香港的國際聯繫也是我們的強項,一面倒跟從內地防疫措施,將令香港國際城市褪色,長遠對內地也非好事。
新聞指出,中港通關商討進入最後階段。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如果不推行全民健康碼,通關定必無望。香港政府目前要內保清零、外防輸入,才能與內地通關。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香港人比內地更加重視隱私是事實,但這個現實情况之下,也有不同的健康碼做法。政府的責任不但是要給市民有選擇權,還要主動解決問題。
長此下去,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會成為有病毒出沒的污染區或半污染區,唯獨中國是淨土。一旦放寬與國際的通關,內地便不敢放寬對港人的隔離要求,香港真正處於兩難之局,需要作出一些抉擇。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
香港要與內地免檢互通,必須爭取與內地防控要求一致,絕對不宜另設一套做法。
如果中央屬意林鄭月娥做特首的話,最好在年底前就容許與香港通關,作為對特首工作的肯定。這樣不但可以為她助選,亦可以為她的第二任政績提供一個穩固的基礎。
通關是恢復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連接,不但直接使香港消費增加,各種從供應鏈到價值鏈的活動可部分復原,推動香港經濟往前走。
回家後接到銀行寄來的新信用卡,取代就快到期舊卡,觸發了我尋出俗稱「回鄉證」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看看是否需要更新。正在盤算怎樣去更換舊卡,帶出大約10年前換卡的並不太愉快經驗。
一名43歲本港男子初步確診新冠病毒,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相信係屬復陽個案。同時,因應澳門最新疫情發展,過去14日曾逗留澳門人士,即日起不能經「回港易」計劃回港,抵港後須接受14日家居檢疫。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已向中央提交報告,爭取逐步有序通關。筆者覺得「爭取」二字聽起來有點怪怪。通關事涉逾14億國民的健康安全,茲事體大,可不是像本港某些議員喜歡向選民報稱自己「成功爭取」某個民生事項。
恐怕到了疫情過後,雖然市民死不了,但不少人可能因為政府舉棋不定、朝令夕改而「黐晒線」,造成長遠的創傷!
「安心出行」本應是一個很有用的應用程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用家知道他去過的地方之前有沒人有確診。政策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鼓勵。
加入香港中華總商會已近30寒暑的袁武上任第52屆主席。在此特殊時期擔任新任主席,袁武深感榮幸但同時責任重大。
香港缺乏應有的條件去複製內地的做法,這是事實,即使如此,也並非什麼也做不了,起碼強制某個行業檢測是可行的,現在才開始強制護老行業員工、的士司機檢測,雖然遲了,但起碼是一個開端,證明自設禁區是愚不可及。
香港面對更嚴重的問題:不是旅遊氣泡,而是整個管治團隊存活在一個政治大氣泡中,管治乏善足陳,卻在無知與短視中沾沾自喜。
當市民對政府不信任,認為政府凡事背後都有一個「鄭子誠陰謀」的時候,全民核酸檢測最後是否得到全民配合才是該政策的最大障礙。
香港已經封關9個月,經濟受到重創,國泰(0293)不但要大量裁員,而且連港龍亦要即時結業,如果唔開關,將會有更多企業結業;到更多人失業,屆時政府想挽救亦無能為力。
以現時香港的防疫政策及科技,實施全民檢測成效難彰,不能徹底地達至「清零」。回歸現實,「健康碼」是唯一有效的緩衝方案。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宣布和新加坡政府達成雙邊「航空旅遊氣泡」協議,消息公布後,旅遊業界反應不似如期。
制定《施政報告》,政府不宜操之過急,更不宜單從香港自身發展作考慮,特區政府需要配合「十四五」規劃,尤其要主動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