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冠疫情專題

中大、城大疫情研究小組建議:擴大疫苗接種  收緊社交距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0
中大、城大研究指出,若社交接觸程度一直維持在過去兩星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5波疫情將導致超過300萬人受感染,以及超過17萬人得重症,但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後,最多可令感染人數下跌至1100。
林鄭卸責
作者:陳文鴻2022-01-10
林鄭本不須高調宣布,而揚言對官員追究,甚至點名批評民政局局長,目的是什麼呢?是官員赴宴犯上加劇香港的疫情,抑或打亂了林鄭主持的防疫大政?
新增33宗確診 7宗涉輸入相關個案 生日會群組170人全送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7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至今本港已錄得140宗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個案,由最初2宗源頭感染個案在社區蔓延,至今出現最少3條兩代或以上的傳播鏈。希望市民配合社交距離措施,停止不必要聚會。
疫情勿變成人禍
作者:劉銳紹2022-01-07
西安的防疫慘況被前傳媒人江雪記錄下來,成為西安版的《方方日記》。江雪說,事件的「本質是人為災難」。其實,這類事情反映了某些官員的心態。
Omicron入侵社區 香港如何取捨
作者:施永青2022-01-07
如果中國有意與美國進行全方位的比併,就不可能任由美國的經濟活動可以如常進行,而自己卻要時不時受疫情制約,如果病毒的毒性出現進一步的減弱,那中國是否應該考慮用與病毒共存的策略?
新增33宗確診 多名高官出席派對 特首表示失望將跟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6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本港今日新增33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當中28宗為輸入性個案、5宗為輸入相關個案。另外,多名高官議員疑於同一場合上接觸初步確診者,須檢測或隔離。
防疫應行重典嚴刑
作者:陳文鴻2022-01-06
個別人士由於自己的無知、任性、放肆,把病毒散播在社區之內,這一、兩個人的自由、人權是真的自由、人權,抑或是對其他人和社會的蓄意傷害、攬炒?
周五起傍晚6時禁堂食 關閉酒吧 為期14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5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1月5日)宣布,全面收緊防疫措施,周五(1月7日)凌晨零時起,食肆由傍晚6時至翌日早上5時,全面禁止堂食,取消所有大型活動或非必要聚會,以及關閉多類娛樂場所。
與深圳聯防
作者:陳文鴻2022-01-05
與深圳合作,防守可加強,與內地也可增加互動,打通連接渠道,經濟民生在這一兩年裏藉深圳的規模求有所救援。香港再不改變,將會是大禍臨頭,悔之晚矣!
科大研究:人體免疫反應可有效應對Omicron變種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4
科大與墨爾本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包含突變的抗原表位數量明顯高於其他病毒變異株 ,但Omicron與其他變種一樣,仍然不太可能逃脫人類的T細胞反應。
新増29宗確診 望月樓群組增至6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3
本港今日新增29宗確診個案,其中1宗與望月樓群組相關,確診者為一名38歲女子,在荃灣德士古道一間公司任文職。目前,望月樓感染群組已增至6人;另有一名66歲女食客檢疫期間初步呈陽性。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回顧與展望應對新冠肺炎之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03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這些意見領袖,以便他們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彼此快速學習進步。
港大研究:兩針疫苗不足抵抗Omicron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5
袁國勇團隊呼籲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設計須考慮覆蓋Omicron新型病毒變體,而目前已打兩針的市民均需要注射第三劑疫苗來增強針對Omicron變體的抗體反應。
大小丁權的誘惑
作者:湯文亮2021-12-13
現時,小型單位買家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小型單位與豪宅都受到青睞,香港樓市唔升就奇。
變種病毒與「清零」政策之間
作者:梁天卓2021-12-06
病毒毒性愈來愈低,加上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變種病毒會導致的人命損失亦會隨時間而減少,換言之「病毒清零」政策的「效益」亦會隨之減少。
躺平與跑步
作者:劉銳紹2021-12-03
健康除了注意飲食、運動、休息之外,還要心情舒暢和積極樂觀。幸好,我平時已習慣「死馬當作活馬醫」,努力去醫,也許可以讓「死馬」活過來。戰勝規律是一種動力。
港康碼12月10日開放登記 須申報住址及出行紀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2
香港政府周四(12月2日)公布實施「香港健康碼」,平台將於12月10日(下周五)早上9時起開放申請網上戶口,而「安心出行」亦會更新至3.0版本,讓市民試用及熟習。
任由病毒繁殖 變種機會大增
作者:施永青2021-12-02
任由病毒蔓延的結果,不單會增加重症與死亡的機會,還會增加病毒變種的機會。新的病毒雖然不會刻意弄死宿主,但會變得更有抗疫苗的能力,亦會更懂得應付人類的抗體,西方人或被搞到「唔死一身潺」。
生產力局研發無觸按鈕 獲頒2021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金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30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抗疫而自主研發的「kNOw Touch無觸按鈕」周一(11月29日)獲得「2021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其中的「智能家居」組別金獎。
與病毒共存的風險漸現
作者:施永青2021-11-30
美國商會有人說,如果去上海或香港,到埗後都要隔離21日的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去與病毒共存、不用隔離的國家做生意,這聽來不無道理。所以我亦一度懷疑,中國是否亦得採用與病毒共存的策略。
對美國人來說 這個聖誕不好過
作者:施永青2021-11-29
由於中國的產品不愁沒有人買,美國的進口商沒法把關稅轉嫁給中國的生產商,美國政府徵收的關稅,只好由美國的消費者自己來承擔。
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作者:梁天卓2021-11-24
在香港的「清零」政策下,安排外傭來港涉及不少繁複手續,以及其他隔離檢疫費用不斷上升,這會否成為本地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一塊絆腳石?
蔣匡文:香港檢疫漏洞頻仍 通關困難重重 機場一帶建航空城 紓緩隔離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7
政府不斷望能與內地通關,然而新冠肺炎輸入個案不斷出現。術數名家蔣匡文逐點剖析為何港府一直都不能做到通關,有哪些措施可以紓解眼下的困局?
為了清零 空運業應該去到幾盡?
作者:徐家健2021-11-16
為什麼機組人員可享有與眾不同檢測安排?因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空運業對香港尤為重要。
中大:標準設置有助確保新冠病毒檢測表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5
中大研究顯示,只要設定了標準的實驗操作方法,國家或城市可以根據環境和社會經濟隨意選擇三種核酸檢測方法其一,而不用擔心檢測準確性。
通關 重開國門
作者:陳景祥2021-11-11
通關固然重要,但香港的國際聯繫也是我們的強項,一面倒跟從內地防疫措施,將令香港國際城市褪色,長遠對內地也非好事。
理大研預測系統 可精準防控疫情 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8
新冠疫情雖然暫時清零,但難料疫情何時反彈。香港理工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團隊研發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輸入確診病例時空數據到模型,將能預測不同地區的發病風險預測,有助精準制定防控策略。
黃錦輝教授:不推行全民健康碼通關無望 內保清零外防輸入 特區政府須從嚴執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4
新聞指出,中港通關商討進入最後階段。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如果不推行全民健康碼,通關定必無望。香港政府目前要內保清零、外防輸入,才能與內地通關。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疫苗加快速測試是開關條件
作者:梁天卓2021-11-03
歐洲比美國更成功控制疫情,除了是因為疫苗接種率較高外,前者的快速測試亦要比後者要更普及。
張樂芹:新加坡政府「放棄」清零 香港應效法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01
新加坡政府提出要與疫情並存的策略,不無道理,也是經過深入的考量才公布的,絕對不是「放棄清零」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