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管治,應該是中央代表國家進行管治和香港高度自治相結合,兩者都應該重視。
6‧9大遊行百萬人上街,群情洶湧,但政府仍然堅持去馬,錯失了退讓緩和的時機。一錯再錯,整件事令人覺得特首剛愎自用、有勇無謀,修例最終觸發一場政治危機!
湯家驊認為,要延續現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一國兩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有人不分政治取向,也應為成功全面落實一國兩制而努力。
有理論認為,有效管治可以給不是由選舉產生的政府賦予認受性。不過,要讓有效管治轉化為人民對政府的認受,必須具備若干條件。香港欠缺這些條件。
香港人信任法庭,但法官在「能力範圍」內處理涉及政治訴求的案件,始終有其極限。政治爭拗和衝突,主要應該由政府和議會去處理,法庭的角色應該很小。
李永達自言對入獄並沒有什麼恐懼,認為這只不過是突顯特區政府對異見人士的鎮壓。他作為其中一分子是可以抵得住這種壓力。監獄可以囚禁他的身軀,但不可以囚禁他爭取民主的決心。
香港今天最基本的問題不是土地,而是不信任。更準確的說法是,今天大多數年輕人不信任政府。
回歸以來歷次政改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其中的經驗證明,互諒互讓才可以促進政制向前發展,激烈抗爭只會令政改停滯不前。
為了追求卓越,香港需要不斷加強各類服務,包括公營、私營、商業、文化或非牟利服務的水準,因為這正是中國社會經濟下一階段發展所需要的。
回顧過去十多年來23條未能立法的歷史,是想指出,有關責任完全是在政府身上。
東亞民眾比較着重「善治」或「賢治」,民眾需要集體意識,社會才會和諧,香港的政治文化也有此元素。
為何絕大多數港人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享受不到「國家好,香港更好」的好處?
泛民可以將政治訴求的精力加倍,放在維護法治和爭取社會公義上。
葉劉淑儀:「大家一起同台辯論政綱,若能真的做到辯論政綱、理念、施政方針 ,對香港而言是好的。」
我與很多年輕人討論,不只是要考慮2017年的問題,對他們來說2047年是個更現實的問題,要考慮香港的未來,令一國兩制有較健康的發展,對2047年有好的前景。在這方面出發,我們是不能迴避政改問題。
上周四(18/6)政改表決當日,林健鋒、葉國謙等 33 名建制派議員於表決前集體離場,最後表決以 8 票贊成、28 票反對否決政改方案。社會輿論普遍對事件感到驚訝,各種評論和陰謀論紛現,對這歷史時刻的兒戲收場有不同的解釋。本社為此特地專訪當日留在立法會投票的自由黨議員田北俊,請他在立法會的角度詳述事件。
在前三篇專訪,林煥光以其從政幾十年的經驗,跟讀者分享了香港的現況和展望將來。本文林煥光轉而跟我們談中國,原來當年他對神州大陸的好奇,直叫他連AO的高薪厚職也可放棄。
泛民各黨派如果真以香港的長期福祉為念,就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爭取中間理性溫和務實的市民,亮出政見,指出前路,顯示熱誠和決心,給香港市民一個願景。
「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即使通過,也是有重大缺陷的。但當500萬香港選民參加投票時,有一點可以肯定,2017年的選舉還是比前幾次選舉好,比中國內地的『受控選舉』不知要好多少倍。」
來到表決的前夕,各方馬不停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不斷會見泛民議員,立法會行管會討論有關立法會大樓保安的事宜,民陣、新界社團聯會等組織相繼動員集會,一切如箭在弦,社會張力湧現。香港的前路將何去何從?本社早前訪問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及泛民主派資深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與讀者分析香港局勢,這次請來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林煥光,剖析他對佔中、政改及香港前路的看法。
本社社長文灼非先生應團結香港基金網站邀請,擔任嘉賓主持,與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團結香港基金創辦人兼主席董建華先生進行深度訪問。訪問主題包括2017政改方案、團結香港基金智庫工作,以及細談他對香港情感的心路歷程……
曾鈺成於上兩篇文章跟我們討論香港的管治問題,他認為問題主要在於兩個方面——體制漏洞和人才不足,更指出,在未解決普選問題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沒得做」。但是,在今日政界不論建制、泛民都缺乏領軍人物、行政立法關係緊張到極點的情況下,要吸引政治人才談何容易?
上文曾鈺成主席與我們談論了對佔中運動(又名雨傘運動)的評價。他指出,香港管治問題由來已久,佔中不是管治問題之因,而是管治問題之果。他所說的管治問題究竟是什麼?本文將有深入探討。
去年9月,香港爆發了佔中運動(又名雨傘運動),是繼2003年七一大遊行和2012反國教運動後最大規模的政治動員。經濟學家曾預言會於佔中後浮現的經濟倒退似乎未見蹤影,反而近日恒指屢創新高,更一度升破28,000點。佔中過後,有人會認為是香港由盛轉衰的轉捩點,也有人覺得一代人已經覺醒,在政治動蕩的今日,我們應該如何審時度勢?本社最近專訪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分析這次重大事件的意義。
我們必須盡量認真思考聯合執政的可能空間,其中相對多數和關鍵少數的共融共治觀念,可以提供探討此一話題的切入點。換言之,相對大黨不能以政治優勢自居,畢竟需要聯合其他政黨,才可取得較廣泛的民間支持;小黨亦不以自身力弱,放棄參與政治的母體,循共議途徑最終仍可逐步實現政黨的影響力。
Google 一下就出來了,何必花時間去讀書呢?手機世代多半會這麼想。但學問、思想、智慧都不只是信息,而是包涵了深層的道德、理念和哲學對個體生命及人類整體生活的價值,我們需要這些從內部來塑造我們的人格、精神,加深我們觀察及思考事物的廣度和深度。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基本功,我們也無從識辨互聯網網上信息的好壞真偽,更遑論對社會、政治現實正確的觀察。
馬時亨希望香港能更有效地背靠祖國,但強調背靠不等同於依賴,所以要將經濟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