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辯論並未有上佳表現,有可能是他過於輕視賀錦麗的資歷和經驗,但特朗普卻未見太大失分,隨後民調顯示兩人選情呈膠著狀態,支持度難解難分。
4年前立場傾向拜登的《紐約時報》,直言拜登在辯論中「磕磕絆絆、語不連貫的表現在民主黨人中引發了一波恐慌,並促使他們再次開始討論他是否應該成為提名人」。
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公布卓越新聞獎名單,表彰過去一年來在亞太地區的卓越新聞作品。本社專欄作者黃賢博士的〈好學生李克強〉一文榮獲卓越評論獎。這是繼前年黃賢博士獲得卓越評論獎之後再度獲獎。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四(16日)抵達北京訪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歡迎儀式,並與普京舉行小範圍會談。
ChatGPT 創造了歷史上新增用戶的記錄,社會對AI的反應之激烈和迅速,是前所未有的。OpenAI 雖然很快便贏得了聲譽,但謗言亦很快隨之而來,OpenAI面世不久,便已經惹上不少官非。
3月7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長篇報道,引述匿名的美國官員「爆料」稱,新情報表明炸毀「北溪」管道的是一個「親烏克蘭團體」。消息人士表示,破壞者「極有可能」是烏克蘭人或俄羅斯人,或是兩者結合的組合。
去年年尾,一種新桌上電腦遊戲Wordle開始在美國流行。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新興的Wordle其實與「珠璣妙算」同出一轍,但破解「珠機妙算」的招數不能套用於Wordle。
為免反疫苗人士大做文章,數據公布得愈少愈好,大眾無知才是對社會最有利?
目下美國面對的是一場空前的價值危機。它真正需要的不是反壟斷法、金融改革、稅務改革或政治改革,而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對今日一切價值的深切反省和重新評估。
傳統宏觀經濟學看法,是通脹極受通脹預期影響,若大眾認為通脹將出現,就會在制定價格和薪金時反映,造成自我實現預言。但是,卻有一位聯儲局研究員反對,所為何事?
久而久之,在很多人心目中,名人才是「真真正正、完完全全的人」(full persons),普通人只算得上是支離破碎的「半個人」(half-persons)。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從國際關係、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長期變化三個重要因素,判斷「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26年前,回歸前夕下的香港可以容下《蘋果》和《文匯》、《大公》,新聞自由令報業百花齊放;26年後,國安法之下香港還有沒有新聞自由容得下守法但礙眼的紙媒和網媒?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北京大學人口學家梁建章建議,取消尚存的計劃生育限制。
美國對疫情應對不力,是1991年後冷戰勝利,志得意滿,認為沒有什麼必要像其他國家學習,傲慢自大,更不可能向中國學習任何東西,還要逆向而行。
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研究據顯示,全球陷入「討厭中國」的熱潮,看似是無法挽救的局面。但外國人真的是鐵皮一塊嗎?中國的「戰狼外交」一定會成功嗎?中大社會學系榮譽客席教授謝宇的研究或能啟發中國外交的未來。
讀者大多都睇人XX最開心,《紐約時報》這些早已利用大數據分析讀者需求,走在市場最尖端的大報自然會「調整」報道風格,盡量迎合讀者的口味。正經的新聞報道如是,娛樂新聞也就更甚。
《紐約時報》莫斯科分社社長希金斯撰文,指特朗普拒絕接受選舉結果,並試圖使投票失去合法性,遵循的是類似由獨裁者、暴君和權貴組成的「好戰者俱樂部」策略。
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唯有真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主〉的文章,指「說謊」是特朗普任內「最糟糕的遺產」,
特朗普鼓吹「仇中論」,並非止於言文,而是採取實際行動,「有料到」,因此獲大多數美國人、特別同樣是有選票在手的「低端人口」的認同。
葉劉淑儀分析,造成對《港區國安法》感到疑慮和恐懼的原因,是香港政府近年都未能解決本地的重要挑戰,更不用說恢復公眾的信心。但是這些問題並不完全是林鄭月娥政府造成。
臨近美國大選,總統特朗普被傳媒揭發2016年只繳稅750美元(約5850港元),歷年來更獲退稅7290萬美元,令他的避稅和退稅手法再引起爭議。
不容具國際地位的媒體在香港採訪及報道,會令國際社會質疑一國兩制是否已經變形,包括香港是否依然享有與內地有別的新聞自由。這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價值,包括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重大負面影響。
如果我們追隨一個宗教,我們不必要跟它一模一樣。我們應該有智慧地去學習他們不同的深度和美好,讓它滋養我們的精神生活。
大行報告預測,提出是一整年的表現,常見的股價或指數目標,都是12個月後的事,期間市場變化萬千,信目標確實往往無好結果。可是,大行報告作用並非完全一無是處。
在供求下「五毛」讀者願意付費的應該還是少數,有公信力分析獨到的報章應該有價有市。
經濟學者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明指出,美國法律賦予總統對貿易很大的決定權。世界貿易的未來,全繫於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這個人愚昧無知,反覆無常,且患了妄想症。
要用匿名評論這一招,無論以什麼標準衡量,都看不出會帶來什麼效果。結果匿名評論未傷及特朗普,《紐約時報》自己卻受重創。這一回《紐時》應該是輸了。
大陸兩會多半是嚴肅議題,不過早前記者會提問時,旁邊穿藍衣的財經記者翻了幾個大白眼,沒想到被央視全程直播。
近幾年能夠爆出驚天大新聞的,不再是《華郵》或《紐約時報》,而是「維基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