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初創階段,儘管外界普遍對其在激烈競爭的智慧手機市場的生存能力持保留態度,但在雷軍的帶領下,小米不僅穩住了陣腳,還實現了穩步發展,並仍然在不斷拓展其業務邊界。
香港能不能夠產生一個雷軍?我想更好的問題是「香港有沒有條件讓一個雷軍出現?」要讓一個雷軍出現,香港必須創造相關的條件,例如:人才、成本、效率、建立供應鏈集群的條件和誘因和相關政策等等。
進入中國市場已不再僅僅是為了在中國市場獲利。適應中國不斷變化的市場,以及主動了解價值驅動型的中國消費者,才是所有企業加速自身創新和使全球業務增長的重要一環。
大家都想打造偉大的公司,為什麼有些人會成功?有些人會失敗?小米雷軍的成功便在於槓桿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2021年7月,美國又推出亞洲外交戰,用上中下三駟來分析,上駟布林肯訪印度,要拉印度入亞洲盟軍;中駟奧斯丁訪問新加坡、 越南、菲律賓,要在南海搞事;下駟舍曼出訪日韓蒙,硬要訪問中國。
現實是金融體系亦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足以影響實體經濟及國民的日常生活;政府應積極發揮它的社會功能,而不是隨意摧殘。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以美元計,中國出口按年升32.2%,進口更增長了36.7%,貿易順差達515.3億美元。若以上半年計,中國的出口按年增長了38.6%,貿易順差達2515.2億美元。
中國政府在加強監督互聯網平台壟斷之餘,不少人說這是代表着政府正在打壓民營企業,我不同意這看法。在一個遊戲規則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預期中國企業家更可發揮他們的能力,推動更多創新的出現。
未來變革人類社會的科技股是非常可期的。對於投資者,理解這些理論是擴大自己投資格局和視野的好途徑,起碼可以按圖索驥。
據外電引述消息來源報道,印度已禁止小米、百度等中國企業推出的一些手機應用程式(App),這是印度政府在兩國邊境衝突後打擊中國企業的最新舉措。
5G已是一個人所共談的大題材,正因如此,就連電訊商近日都鹹魚翻生了。
筆者一直認為,除非股市有新資金入市,否則的話,阿里的消費及科技兩者俱備概念,很大程度會令不少機構投資者買中國,就只會買阿里,而忽略甚至減磅其他中資股。
短線而言,一旦阿里確認啟動來港第二上市,港元頭寸將會緊張、拆息高企,部分中小型銀行受制於較高的港元貸存比率,唯有要以更高息爭取存款資金了。
10月20日油尖旺騷亂,多個商鋪和港鐵站被破壞,當中旺角小米旗艦店被燒至燻黑。警方大約下午4時出動水炮車在彌敦道驅散示威者,但波及鄰近清真寺,整條彌敦道藍色一片。今早記者到油尖旺一帶拍攝現場情況。
示威者在尖沙咀發動遊行,到油尖旺一帶堵路、破壞港鐵站和商店。警方出動水炮車清場。入夜後,深水埗旺角仍有動亂。旺角多間店鋪被焚,包括小米、北京同仁堂。
朋友問我怎樣看A股。開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反彈,一方面因為中國放寬銀根,另一方面因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利用貿易談判有突破來刺激股市,但我覺得這些都是短期的興奮劑而已。
小米不值得憐憫,但對於類似高估值上市而持續潛水新股,發出一個反面教材,這是小米暫時唯一的貢獻。
好一段時間,資金、羊群效應造就一批不應上位的公司,成投資市場水銀燈下焦點,逆境才是考驗實力試場,從而進行淘汰。
今年新股市場,同股不同權的引入,以為成了本港市場發展的一個新契機,最後內地當局卻以保障投資者為理由,不開綠燈,讓他們投資相關股份,變相由香港獨自承擔破發潮!
中證監不是對小米小器,而是對小加(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小器吧。小加兼程赴京講數達成三項共識,尤其在研究加入穩定期交易機制上既沒有時間表、亦未有具體計劃,市場已充滿亢奮,果然天真。
小米作為首隻同股不同權新股,各界希望不會對其錯愛。
要避免獨角獸變成「毒角獸」,無疑是一種風險提示,本質上亦是反映當局對高估值公司的害怕。
在獨角獸熱潮下,今年以來約平均每3日就有一宗涉公司的私人融資。
小米上市股價好與壞,現實的投資者怎會理會小米獨特與否,而是主要仍會受到電話出貨量數字的升與跌所左右。
正如巴菲特所說,投資等於滑雪時找一條很長的斜坡,就可以花最少力、冒最低風險,拿到最高回報。 應用於投資上面,就等於要說,隱約看到朦朧的遠景,比強求看到清楚的近景來得實際和重要;而所謂朦朧的遠景,就包括未來營商環境改變、企業盈利能力、經濟生產力提升等。 因此,認識新經濟對投資有重要意義和角色,尤其是對港股有興趣的投資者;因為買港股就差不多是買內地企業的盈利能力(內地盈利佔香港上市企業超過一半)。 現時內地企業尤其是國企,無論是管理上或是整體競爭力和生產力,除了少數科技企業,都未能和其他全球頂尖企業一較長短,而市場對它們未來都稍為悲觀,以致這些企業估值不高,如果這些內地企業未來能夠有效採納和應用更多高科技,在管理和品牌上,能夠適應新經濟體發展,那麼現時較便宜的估值,可能就是投資機會。 企業在山寨環境成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深圳過去和未來的發展有着重要啟示。 深圳曾經是城市邊緣地區,但2003年,隨着Nokia和Motorola手提電話熱潮席捲全球,深圳電子產業出現轉捩點,華強北迅速成為全球提供最快最多「山寨」手機的供應地,其「模仿」技術亦令南山區變成軟件中心,福田區變成硬件中心,從此深圳發展出一套「山寨式」生態商業系統,數萬個製造商無視知識產權,只要市場暢銷哪種電子產品,他們都能快速地一手包辦開發、設計、原材料、生產和銷售。 這些電子產業製造商往往能以低成本仿製出逼真度甚高的山寨貨,有時候手提電話功能比原裝行貨還要多,例如雙卡雙待模式、大音量揚聲器及大容量電池等,可見抄襲者的創意能力。 回顧過去,小米等其他科技企業都是在這種山寨環境中發展和成長,當他們決定擺脫仿製山寨商品,改為研發生產自己的產品時,加上本身的無限創意想法爆發,事實證明他們是有能力締造成功的,好像華為和小米,兩家企業每年生產的手機量便分別為1.08億部及7,000萬部,晉身為國內著名手機品牌。 隨着中國崛起本土手機品牌,深圳開始從冒牌製造商之地,慢慢變成科技創新之地。現時有些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已經打入國際市場。除了手機以外,其他電子用品市場,未來又會是怎樣呢?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懂得去面對社會定義的失敗,不會因其而落拓頹廢,反之用心堅持,尋找解決辦法,才能夠抓緊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