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地政策的確接近完美,但勾地者有可能為他人作嫁衣裳。首先,勾地者手上應該沒有足夠土地儲備,所以才會勾地,但土地被勾出之後,其他地產商就會計數,如果計啱條數,到拍賣時自然會舉手競投。
特區政府和管理局未必能將其他地方的設施財政管理照搬到文化區,但參詳海外這類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說不定可以找到靈感,以合適的方案把西九文化區從財困拯救出來,讓它在天下間拼出個名堂。
香港樓價已高至非打工仔所承受?決策者未能洞悉香港已陷入高樓價的困局?一起聽聽基金教父雷賢達的分享。
地產商點解唔買地?因為冇人買樓。所以,政府要做的事就是吸引有能力有需要的市民買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印花稅。
如果那些「冇樓專家」知道現在賣樓的人仍然持有咁多物業,會不會話他們唔識得投資?其實,冇樓的人應該學冇仔的人一樣,千祈唔好教人教仔。
我認為繼續賣地不但無助紓緩中國房地產市場現存的問題,還可能令問題進一步惡化,令國家最終要付出的代價更高。
我認為現時並非推大型商業用地的好時機,如果這塊地尚未公開招標,那就不妨押後處理。但我反對公開招標後,在有足夠的競爭下,有人出價高過底價,政府仍決定把土地收回不賣。
博匯智庫一直以來都認同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區位優勢及其運輸基建對全港發展的重要性,只是對其成本效益和財務安排可行性存疑。
以增加差餉收入取代高地價政策,是有助穩定政府收入的公共財政手段。但引入累進差餉制度及為自住物業提供恆常寬減對香港的物業市場有什麼影響?社會需要認真討論。
從戰後到如今70多年,賣地的收益一般都遠超填海的成本。如今坊間認為人工島是「倒錢落海」或者「燃燒儲備」,完全忽視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政府可以通過賣地收回增闢土地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