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人問我,作為專門研究醫療大數據的教授,為什麼會在香港大學醫學院設立社區藥房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關乎我在教育方面的核心價值。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全香港首個成立的地區康健中心,是政府倡導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一環,10月1日中心舉行「慶祝75周年十一國慶開放同樂日 健康人生在葵青」活動,邀請多位星級運動員及嘉賓蒞臨參加。
范鴻齡再度獲任為醫管局主席。他在一場演講中表示,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做得好,但也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了「可持續性」的問題。他列舉了多項措施緩解公立醫院面對的問題。
現在有一種普遍心態,海嘯過去了,我感染了也沒事,大家就不管了。這想法有其健康、正面的一面,可以去除恐懼和前段時間有意無意的妖魔化,這一點是正面的。
博愛醫院壬寅年董事局3月31日任期屆滿,新一屆癸卯年董事局於4月1日正式履新,周二(4月4日)假香港瑰麗酒店舉行就職典禮。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經濟壓力,宣布寬減多個稅項,並且繼續派發消費券,以圖刺激本地消費。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周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經濟壓力,宣布寬減多個稅項,並且繼續派發消費券,以圖刺激本地消費。
醫專主席梁嘉傑教授表示,認同中醫藥近年的發展及其在香港整體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相關建議需配合培訓和能力認證,建議將來成立的中醫醫院可作試點,讓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
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李國棟醫生表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鼓勵在社區層面及時介入病人處理慢性疾病,長遠可以減少市民對專科和醫院服務的需求。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為了更好統籌中醫藥事務包括推廣工作,行政長官表示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職能,開設中醫藥專員,這點我們是贊同的,不過要提的是專員一職應由熟悉中藥人士出任,而非繼續現在由西醫為管治中醫藥業的班子。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跨國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透過分析「眼底相」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80%。有關系統不但容易應用、非入侵性,且成本效益高。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五(11月11日)表示,本港法治發展水平得到國際認可,又認為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複雜多變,維護國家安全是香港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將啟動「耆青連心樂融融」計劃,旨在提升社會對長者的關注及服務水平。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0月19日)上午出席立法會大會,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出大量政策措施,着重提升政府長遠規劃能力,以及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挽回受到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亂局影響的經濟。
每段生命都會結束,而死亡與我們的距離,往往可能近在咫尺。盼望有一天,我們毋須再為病人和照顧者,因缺乏適切的紓緩服務,而感到噓唏和難過。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宣傳短片中說「資源有限,發展無限」。周永新承認這是事實,但他指出,正是資源有限,政府如何運用資源,促使經濟發展之餘,更能改善市民生活,相信是財政司司長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的最大考驗。
香港醫療體系以專科醫生和急症治療為重點,正面對基層醫療體系墮後、公私營醫療體系割裂,以及醫療服務碎片化三大問題。當務之急,是鼓勵社會早期檢測並管理常見慢性病、策略性運用現有資源,發展基層醫療服務。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日前接受灼見名家專訪,他強調,醫管局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可持續發展」,建議可分3個方向實踐:一、截上游;二、減下游;三、中間分流。醫管局希望,這3個辦法可達至供需平衡。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題為《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的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傳統醫療制度着眼於以醫院為中心的急症護理,不足以應付人口老化為社會經濟狀況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