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正是香港拓展生物柴油應用的良機,宜善用內地充足的原料供應市場,促進本港生物柴油的生產和使用。
通過ITMO機制,全球碳市場得以擴大覆蓋範圍,增加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碳減排成果可以在國際間交易,促進碳市場的多樣化和成熟,這使更多的國家和企業參與其中,為碳市場注入新活力,推動其發展。
本會的香港人步行習慣調查結果顯示,一周內有七天步行至少30分鐘的市民增至佔10%,較2022年的7.8%上升 2.2%,雖然比率仍然偏低,但可見情況有所改善,仍有五成七人步行與乘搭交通工具沒改變。
要實踐全球減碳路徑,需要考慮到全球建築物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總量,包括直接燃燒、電力消耗、區域供暖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建築物樓面面積預測,以及全球建築物碳排放和溫室氣體強度路徑。
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最完全的生產大國,政府可以適當引導大學和企業的科研方向,在這些環保痛點上下功夫,找到新的製造方法。繼而,這些新的環保產品可以外銷,成為中國繼高鐵後另一項拳頭產品帶領世界。
環保已成為一個長久之戰,人們的工作、生活等習慣大大影響着全球碳排放量。如何做到有效的節能減排?還要從人類生活方面出發。
隨着工業革命的進行,蒸氣機的出現需要大量化石燃料產生動力,再加上飛機、輪船、火車和汽車等交通運輸的排放,令到二氧化碳含量比率急速上升,若人類再不重視碳排放這個議題,災難將會由下一代承受。
為了鼓勵減排節能,全球已出現不少靈活的自願碳排放市場。2021年,Tesla便有15億美元的利潤來自售賣碳排放量,因此碳排放量絕對是一個大家要好好認識的資產。
今天很多中小型企業認為環保和碳中和只是大公司的事,對他們毫無關係,這個想法大錯特錯。大公司的上下游企業活動也算進去盤查之中,若不改善只會令訂單離去。
梁榮武擔心未來氣候變化會愈頻繁出現極端天氣,香港亦難以獨善其身,擔心未來會持續出現如超強颱風「山竹」等現象,為本港造成更大破壞。
近年國際間興起帶氧建築、垂直綠化及天台綠化等設計,植被除可吸碳及製氧,亦可作為天然的隔熱層,降低室內溫度。
氣候變遷開啟了北極新疆域,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的永久凍土融化速度已超越科學家的預期,凍原即將釋出的大量溫室氣體,尚未完全納入過去的氣候模型。
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本月20日截止,還有十天,千萬不要錯過最後機會,告訴我們,香港未來應該怎樣走?為了香港,為了自己,主動發聲!
工業脫碳是必須面對及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們可以通過提前規劃及投資,採取升級及替代的創新技術以實現碳排放。
極端高溫和熱浪一方面源自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另一方面也跟全球暖化造成的噴流減弱和阻塞形勢增加有關,說到底,都是燃燒化石燃料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