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尋求滿意的事業時,碰到的第一個障礙便是,直覺認定別人能、我也能;正因為期待與現實出現落差,才會有錯誤的起步、工作不如意等問題,進而波及個人生活。」霍華說。
「我希望學生現在受的教育,能讓他們應付下一代將會面對的問題。」
柯偉林道:「各社團都有權邀請嘉賓演講,只要不是暴力、恐嚇言論便可;再退一步而言,所有事情都應該允許,人們自己會有所思考和判斷。」
我問問香港父母,如果你兒子要year off 一年,你的反應如何?會否暴跳如雷?以為他傻咗?
文革涉及的諸多元素是現代社會普遍面對的問題。從盡可能超越性的視野講授文革課,是我始終追求的目標。
人的社會化是和同儕完成的,年輕人尤其易受到朋友影響。在求學時期,團體生活正好學習與人相處,幸運的話更可能遇見一輩子的好夥伴。
哈佛大學主動聯繫幾所一流大學,希望把收生標準擴闊,而且要求大家把考試分數不列入優先考慮,反而把同理心、責任感、社會服務意識、創意列為重點。
近10年來由於社會嚴重分化、網絡傳播力驚人,以仇恨作為鼓動和爭取支持,成效往往勝過正面倡議、對難題提出解決方案。
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足夠久,就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
我站在這裏要說的,是僅僅發現目標還不夠。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人通常要經過行動,質疑,再行動後,才會發現自己真正的需要。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有20個培養心靈快樂的好習慣,簡單易明,值得參考。
「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能回答任何問題!現在,請告訴我你的家庭以及家裡的情況怎麼樣?」
「21世紀前25年,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是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威廉·科比在2003年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會議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一所走過了近400年歷史的大學回頭審視自我時,這是一個最簡單,卻也最艱難的問題。
記者,就是真相的記錄者、挖掘者和保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