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0年,我積極參與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投入科技研發、轉化、產業化、創業等工作。適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我在此回顧一下香港創科發展走過的路。
疫情過後,估計創科局將進入「實踐期」,政府將啟動一系列的「後疫情」經濟重建重大工程。就此,林鄭特首換上一位政通人和、前綫行政工作經驗豐富的新創科局長,對促進重建工程應該會很有幫助。
曾國衞接替聶德權出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接替羅智光出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徐英偉接替劉江華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許正宇接替劉怡翔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薛永恒接替楊偉雄出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香港絕對有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憑藉愈來愈有活力的創新科技生態系統,香港培育和吸引了人工智能方面最優秀的研究人才。
應科院今日(14日)主辦2018應科院科創峰會,來自政府機構、研究界和工商業界30多位官員和專家共聚一堂,一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
行業壟斷的既得利益者會遊說政府向創科說「不」是自然的事,文章提到的例子目的在指出,這現像不是香港所獨有。
大家日常生活中常用好用的科技產品,有幾多樣是由政府帶頭設計研發的?
楊偉雄承認創科失敗率相當高,期望社會給予年輕人多點機會。
來港近三年的Uber想約見創科局或運房局的局長,仲難過見死鬼Steve Jobs。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認為假如能將雲端技術帶到新的層面,將會是中國人的光榮。
Phil Baty表示,大學孕育出無數創意及發明,目前對於各國經濟和社會「史無前例地重要」。
楊偉雄指,發展創新科技最重要的兩個元素,是標準和平台,若兩方面均有優勢,則無往而不利。
香港不缺創新的思維,我們缺少的是適合的年輕人口。香港缺少的是一個由私人領域及政府聯手建立及維持的創新生態。年輕人及企業家可裝備自己,令自己有跨界別的能力,重新定立對風險管理的概念,把握中國內地的機會,並將微少的創新連結起來,成為大型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