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月人在香港,沒有太多機會出外食飯,根據有限而片面的觀察,訂位的確比疫情前容易。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過去幾個月新聞所描述的一片歡欣。翻查傳媒引述數據,是這些報道其實有兩個值得商榷之處。
近日紅遍網絡的ChatGPT又引起了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的輿論風波。那麼Chat GPT究竟是什麼,實情又是怎樣的呢?
最平常的理解,透過增加消費投資成本,加息目標在抑制通脹,但今次聯儲局面對的情況,似乎比以往複雜。
「人為」通脹,到底會是聯儲局強調了N次的短暫現象,還是會一發不可收拾揮之不去?
美國過去一年的經濟復甦,既不平衡,亦未完成。
疫情無比輕微的香港,正陷入一個「不放寬不打針」的奇怪均衡。奇怪之處,是身處疫情比香港嚴重得多的美國,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竟開始比香港正常。
香港統計處似乎不會因應疫情對數據作特別處理。若然如此,我們就要留意去年經濟特別差的時刻,今年同期季節性調整後的數據將會「過分美麗」。
不少醫學專家一方面力撐科興疫苗,鼓勵市民接種,一方面就去接種另一種疫苗,又或不透露個人選擇。這種言論和行為的落差,是否源自一些常人難以明白的科學根據、專業判斷?
單單看放水渠道,現時貨幣政策跟2009年那一次相差不大,新措施比重甚微。為何市場對新措施好像興趣缺缺,出現大量餘額?
仲講派錢,Out啦。然而,具社會價值的新理念,政圈裏未必有票,市場上不一定賣錢。
近日看到不少支持全民派錢和反駁反對派錢的言論,有不少都「似曾相識」。有朋友因此為我們感到不值。
假如 Car Sharing 成功在香港流行,它能帶來什麼影響?先不談減少車輛數目,其實只要它能減慢汽車增長,它便能夠解決相當多的問題,例如污染問題、擠塞問題,甚至是大家相當關心的土地問題,它的威力實在是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