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的議題受到許多的關切和重視,不難看出各地積極培育STEM人才的趨勢,藉以提升二十一世紀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
政府推動STEM教育,非常強調邏輯解難以及知識應用的重要性,是理性的層面。但感性的層面,例如德育及情緒教育,政府似乎忽略了。
香港引入以科技學習出發,培養綜合探究為核心的STEM教育。另外,為了強調創意教育和文化學習,在STEM課程加入文化、藝術元素「A」,變成STEAM。
科技是方便人類,而非支配人類。智能手機的冒起令人類對科技產生依賴及沉迷,結果現在人人變得「機不離手」,生活離不開手機。
通過學習不同學科,學生們可以意識到世界存在的問題,並且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對這些問題提出挑戰。
我們應把音樂藝術發展的機會留給孩子,不可將我們預期的成果強加給他們,這樣孩子才能享受此發展創造(教育)的過程,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美。
一丹獎不僅僅是一個獎項,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讓我們著眼於更大的願景來思考我們能做什麽。我們在思考如何合作,共同推進教育的變革發展。
科技給現代教育帶來的挑戰是雙重的。一方面,科技發展對教育體系本身帶來衝擊。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正在對整個社會秩序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未來人類會在不同領域的工作上,得到這些機械人的幫助,但同樣它們會搶走我們人類現在負責的工作。
無論機器智能的發展,還是對大數據的認識與使用,香港都正在迅速墮後;而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更似乎不在我們的雷達網之內。
這些科技專家的憂心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奮力挑戰各種可能性之際,他們發現了兩件事。
高收入家庭透過金融市場、低息環境和稅務改革獲得額外收入,令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喬布斯說過:「科技本身是不夠的,一定要讓科技和文化和人文結合起來才可以讓人理智。」
現今青年沉迷手機,不滿蝸居,工作節拍急促,對前路茫茫,忐忑憂患。新一代如何提升競爭力?
有謂「古老當時興」,潮流永遠是去而復返。數十年前的傳統花牌,注入了新元素,又一次煥發時代魅力。
假如你是喜歡在一個框架內做事,跟規矩,你就很適合在銀行內繼續發展;但假如你喜歡發掘新想法,銀行的框架就不太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