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最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學術、科研合作的香港高等院校之一,校長段崇智認為,在此刻仍有許多人等候進入大灣區的時候,中大在大灣區無疑已有了自身的位置。
「嫦娥奔月」這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21世紀終於成真,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侃侃而談理工大學這次的航天任務、創科發展及未來校務擘劃,理大可否成為香港高校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香港高校面對多種挑戰,應該如何維持國際優勢?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從其故鄉新加坡的大學管治經驗,反思香港高校管治模式。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將於今年8月底五年任期屆滿後退休,頗令人感到意外。離別在即,錢校長最近開始邀請各界朋友聚會,陸續餞別。
「大灣區發展計劃對香港很重要,在我們沒有的產能、工業能力上,給香港一個真正可以跨境的平台。」
大學的成型或者成名需要積累、沉澱,除了科研成績的積累,還要有人文方面的積累,形成自己的性格。
很多人會擔心,學術自由是否意味老師和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縱然這個可能性是存在,但是學術自由仍是利多於弊
最重要的四個特質依次是正面人格、積極的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精神、人際的溝通能力,第五個才是專業知識。
全球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將會比今天更為激烈,每所具分量的高等院校將會面對更大的國際性競爭。
香港研究投入佔 GDP 比例應該是和韓國、台灣、新加坡相比才合理,但實際卻只和馬來西亞,泰國等接近。
作為國際高教樞紐,香港只有高水平的私大才有存在的價值,因此素質保證最為重要。
實際上,中國有史以來,會教書的人是不太會說話的。但是,他們所說的都是有內容,有份量的。
博雅只是一個基礎,在淵博的知識上,再發展一個專業,才是理想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