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希望輸入海外醫生紓緩醫療系統壓力,受到市民質疑。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出,回歸後很少海外人士成功考得執業資格、香港醫生保護主義較其他專業嚴重等問題,令香港醫療體系仍面對很多挑戰。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將於今期立法會提交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計劃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認為,輸入精英醫生可紓緩公立醫院壓力及公私營醫療結構性問題。
社會上將醫生不足問題歸咎於「保護主義」心態的人士為數不少,筆者深感應據理以正視聽,特此撰文回應。
香港醫療問題的根源並非因為香港缺乏海外醫生,而是因為香港沒有防治慢性病的有效方法,以致慢性病成為流行病,且趨年輕化。
作為一個向市民負責任的政府,香港政府不能再漠視人為的醫生短缺所造成的嚴重民生問題。
培養醫生既慢又貴,輔助性的解決之道自然是輸入人才。港人子弟有多在外國醫學院就讀,別人替你出錢培養,你還阻止他們回來,其蝕底之處,已到天誅地滅的境界。明乎此,新加坡的做法比香港剛通過的方案依然優勝得多。
既然解決公營醫院醫生不足的方案已為社會大眾接受,為什麼反而業界對引入境外醫生有如許多樣化的擔憂?一言以蔽之,就是排他保護主義作祟。
事關重大,小心輕放。為從長計議,必須以實證為基礎,進行客觀和中立的分析,通過研究來幫助大家判斷和決定。
容許海外醫生來港並在私家醫院執業,只要有足夠設施配合,供應增加的後果就是收費下降,而收費下降自然吸引更多原本打算使用公營醫院服務的市民轉到私家醫療系統。
退一萬步,即使經過重重篩選還是有一些可能「素質存疑」的大陸醫生來港執業,只要沒有眼疾,我想香港人還是有眼睇懂得如何選擇吧?
我希望政府今次把握民意,大力促使醫委會同意採取有效措施,吸引足夠數目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有香港醫生團體的代表,力加反對,特別是引入海外醫生的一項建議,反對者就力陳箇中「致命」弊端:「只需一個由外地引入的醫生不濟事,無數的生命就無法有保障。」這是似是而非,實則是荒謬自大的「解說」。
那些視海外醫生來港為「競爭對手」或擔心他們與香港畢業的醫生「搶飯碗」的醫生可謂心胸狹窄;並不了解海外醫生來港,並非為賺大錢而來。
醫學界和醫生組織都公開表示贊成引入海外醫生,解決人手不足問題。既然有共識,斷無理由沒有任何方案可以得到醫委會支持!上周三的投票結果不關乎「技術問題」,是仍有委員不是「真誠」希望引入海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