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是否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真有這些奇效,其他制度卻是不行?自中國崛起及西方國家衰落後,「不方便的事實」充斥,樣樣都挑戰這3名學者所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
從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最近訪問非洲及其相關講話來看,中國一直在採取以滿足盡可能多非洲國家的基本需求外交政策。不同於帝國主義時代剝削非洲的殖民列強。相反,中國急於避免非洲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欠債。
巴拉姆就以自己創業的成功和中國的發展為證據,自信心滿滿地宣布21世紀是「黃皮膚和棕色皮膚的世紀」,在這個「亞洲世紀」中,原殖民帝國,將退而成為宇內一眾的權力中心之一,而不是唯一權力中心。
學習母語是自然的、重要的、容易的,但學習外語也同樣很重要。香港700多萬市民對使用英語並不會感到陌生,運用英文或操流利的英語能擴闊個人的學習領域。
現在回顧1967年的香港極左派,在違反中央對香港政策而逆行舉事的同時,是否意識到面對的是一個有300年殖民經驗的大英帝國?是否從一開始就按照人家的劇本做好自己的角色,連結局與後遺症也按照對方早安排好?
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現代世界文明發展實不可分割,英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工業革命成功的國家,其社會、經濟及政治上的變革,影響尤為深遠。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西方資本主義沒有這些種族滅絕的強盜行為,沒有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劫掠,會壯大成長嗎?可以打敗傳統的帝國嗎?中國或其他國家要移植西方資本主義與民主,是否也要採取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手段,掠奪他國呢?
英國人以會玩政治着稱,他們在撤離各個殖民地時常常被指「留有一手」。特首林鄭月娥在社交網站發文指,這場BNO風波是英國以政治包裝滿口歪理的經濟算計,一語點破英國政治最重視利益的特性。
所有經驗都表明,成功取決於創新,即以自己文化為主體的創新。也就是說,照抄照搬外國經驗不行,固守傳統也不行。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人們提倡文化自信不可以是復古,更不是庸俗文化的回歸。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青年是國家的棟樑」! 優秀青年應有獨立的思考,需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 不可以人云亦云,跟着偏頗的風潮偏離正軌。
新界鄉議局是世界上少有的代議政制與血源共生的產物,是中國人以家為核心的典範。
中國和印度這兩世界大國領導人如果繼續能求同存異,把過去不愉快的歷史當作教訓放到一邊,強調今後友好合作,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又沒有他國勢力的干擾,它必將在世界的未來起得舉足輕重的作用,扭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