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歐洲國家,在疫情遠沒有香港控制得好的情況下,已放寬了很多防疫措施。以香港目前這樣的狀態,應不難與他們建立旅遊氣泡。至於內地,亦沒有理由留難香港,只要香港沒有社會傳播,給香港人返內地,風險不會很大。
中大醫學院最新調查發現,逾七成香港市民仍未接種新冠疫苗,而未接種疫苗的受訪者中,只有25.1%,即每4人中只有1人表示有意在未來半年接種,政府應盡快改變策略和擴大接種疫苗的誘因。
強制接種疫苗與否,港大法學教授何維倫稱世衛早已有相關指引。港府應該確保決策過程的合法性有助於公眾信任。決策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問責制很重要。應尊重人權義務,以使弱勢群體不會受到不公平的歧視。
特區政府以「疫苗氣泡」為基礎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其中一個目的,是為吸引市民盡快接種疫苗。
香港社會現時還相當分化,仍有部分人熱衷於拿這類消息來捕風捉影,製造恐怖氣氛,阻嚇有意接種疫苗的積極性。政府有責任提供更多的統計資訊,以正視聽。
社交限制措施對控制疫情有明顯成效,然而始終不是清零,當新一波疫情殺到,政府又要收緊限聚令……如此收收放放,業界人士(例如酒吧)都苦不堪言。
11月21日,本港新增43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另外初步確診超過60宗。灣仔Starlight Dance Club累計32宗個案,確診者去過14個地方跳舞。
政府宣布推出「回港易」計劃,11月23日(周一)起所有從廣東省及澳門抵港的港人,如果由陸路口岸抵港,持有效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可以入境,獲豁免14天檢疫。
香港面對更嚴重的問題:不是旅遊氣泡,而是整個管治團隊存活在一個政治大氣泡中,管治乏善足陳,卻在無知與短視中沾沾自喜。
以現時香港的防疫政策及科技,實施全民檢測成效難彰,不能徹底地達至「清零」。回歸現實,「健康碼」是唯一有效的緩衝方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恢復跨境人員往來所涉技術問題已解決,政府下月會先讓內地港人獲免除14天檢疫回港。
面對香港的疲弱經濟和急速惡化的就業情況,特區政府在處理抗疫持久戰的同時,會多管齊下力保經濟。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宣布和新加坡政府達成雙邊「航空旅遊氣泡」協議,消息公布後,旅遊業界反應不似如期。
旅遊氣泡這個構思說了很久,一直未見有突破,加上航空及旅遊界餓利好消息已餓了可能超過一整年,所以有如沙漠發現一滴水。
香港與新加坡上周達成「旅遊氣泡」協議,有望在近期免除往來旅客強制檢疫隔離,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此發表文章,指出「旅遊氣泡」既能幫助經濟復蘇,但也可能帶來風險。
過去一個月疫情持續緩和。現時每日新增確診個案維持在個位或低雙位數,而且以輸入個案為主,源頭不明的本地個案顯著減少,顯示社區傳播風險下降。
如果特首能夠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裏回應一個問題便已經足夠——她對未來一年的香港社會,有一個怎樣的圖像?
政府公布新一輪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食肆同坐一枱增至4人、部分處所可以重開,包括表演場所、遊戲機中心、麻將天九耍樂場所等。公眾場所聚集人數由2人放寬至4人。相關措施由9月11日(周五)凌晨起生效。
踏入7月份,本港的疫情呈現反覆,出現「第三波」的爆發,在7月8日到7月底期間,新增確診個案達到1850宗。這樣看來,第三季經濟也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