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屬於中國的古典音樂──崑曲,幾近失傳的劇種,竟然是現存老師們憑記憶,耳目相傳手把手調教出來,對於每次還有幸聽到本質上還未被沖淡走樣的原味流傳範疇,心裏還敢怠慢面前的每一句嗎?
邢金沙半生貢獻崑曲,半生奉獻教學,不止為成全自己、追求更高藝術成就,更是成全一門藝術,向下一代傳遞夢想。
6年後的今天,蘇崑上演20年前首次公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說是原班人馬再聚一堂,並是在香港第三次公演。今次蘇崑的青春版《牡丹亭》,劇本分為連續3天的上、中、下本演出。
譚盾博士是少數為香港回歸而譜寫樂章的作曲家,他於上周四正式成為新一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他卻有着與香港數十載深厚的淵源,他自身對香港文化發展的也有美好的願景。
金聖華在這個明星弟子身上下的功夫沒有白費,林青霞轉向寫作,心靈上有了寄託,兩人結緣真是一件大好事。
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於2022年1月11日離世,作者應梅子先生之邀,撰寫紀念文章,刊於2月出版之《城市文藝》(116期)「香港文人古蒼梧紀念專輯」中,現得作者同意,轉載於「灼見名家」。
香港詩人、作家古兆申於1月11日(周二)離世,享年77歲。他早年活躍文壇,以藍山居、古蒼梧、顧耳等筆名,在中、港、台三地報刊雜誌發表創作及文藝評論。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之後展開大規模國際巡演,掀起全球崑曲復興風潮。背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學作家白先勇。
崑曲曾經是中國古代的國曲,自文化大革命後慢慢的沒落。文壇大師白先勇教授自第一次接觸崑曲後,就被其藝術美學深深地吸引住,更與戲曲大師汪世瑜、張繼青攜手一起復興崑曲,成就青春版《牡丹亭》。
發病前的一個月,我去京都33間堂,裏面供着800尊觀音。我本來就對觀音很親,我上香,忍不住掉眼淚,那種掉淚就是一種受了菩薩的護佑。所以我就在想,上天讓我活下來,一定是要讓我去做一些事的,有未盡之業。
中國傳統崑曲這麼美好的東西,更是非物資文化遺產,為何學校不教呢?崑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中國藝術,可以拿作傳統文化啟蒙課程。
要一代又一代承傳下去,要活在年輕人之中,不只是演出,還要欣賞,確是難,年青人當然更容易被入侵性的西方普及文化影響。
雖無師曠之聰,亦可聞絃歌而知雅意。願大家能養成集中聽音樂的習慣,進一步探索蘊藏在音樂中的寶藏!
古蒼梧先生指崑曲從來不普及,是一種小眾的精緻文化。不過,他苦練崑曲所講究的真假嗓結合,既研究崑劇也寫作劇本,還教授學生,更主編一套四冊的《崑曲演唱理論叢書》,冀深入了解這門藝術以保留其精髓。
我的寫作便是我的成長,如果問我們為中國文學作了什麼,我想起來的就是在60年代辦了《現代文學》。
白先勇教授在第25屆香港書展中分享推廣崑曲的心路歷程,及父親白崇禧將軍於台灣二二八事件中擔任的角色。
一個國家的文字是最寶貴的,文字的重要性在於把民族統一起來,將整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