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的變化都是無常的,用佛法的角度來看歷史,能看出許多人性的優劣面,汲取教訓或者經驗之後,遇上問題也能換個角度來做思考,也許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呢?
最近維多利亞港兩隻黃色的小鴨剛退場,接踵而來是龍舟競渡,促進消費的鼓聲。這個悼念屈原的方式還算有點正面,可是愛國悲情的渲染,面對當前的社會狀態,還須有所節制。
歷史舞台劇令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精彩吸引,過程中有畫面,有動作,有音樂,有舞蹈,所以不論是演員,還是觀眾,對那段重要的歷史(時代、人物及其價值觀與影響)都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對認識歷史十分有用。
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中國歷史人物全接觸」舞台劇《天問.屈原》1月13至15日(周五至周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演出3場,3場均座無虛席。
邱國光分析,今次逾300間學校的踴躍參與,或者與香港社會對國史教育日漸重視,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具有吸引性與強烈的聯繫感,以及這些故事滲透着多元價值,能夠緊扣時代有關。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1」系列活動即日起展開,今年候選人有:屈原(戰國)、司馬遷(西漢)、杜甫(唐朝)、辛棄疾(南宋)、秋瑾(清朝),快來投票給你心儀的歷史人物吧!
身為名人之後,被世俗之見誤解,在所難免。何況父親馬師曾給我的精神遺產令小子受用終身?2000多年前中華大地百家爭鳴的開放氣象,是我從父親的啟蒙教育承傳下來的無價寶。
數中國文學史上附驥尾的「寄生族」,首先讓筆者想起的是戰國時的宋玉,他所附的是屈原的「驥尾」,兩人的作品被稱為《楚辭》;沒有屈原的文學,應該就沒有宋玉的文學。宋玉「寄生」於屈原,往往屈宋並稱,名垂千古。
翻看一部中國文學史,「職業」上有成就的人做不了偉大文學家,相反靠不同方式存活,但卻苦心孤詣從事創作,天生抱負要把作品精益求益的人,卻能經過時代的洗禮,成為擺得上文學殿堂中的傳世作品。
屈原的悲憤自殺,使他成了後世端五節最為人所熟知主角。屈原投江四百二十一年後,東漢安帝時,民女曹娥又同端午扯上了關係。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農曆五月五日,原是一個曆訂全民僻疫驅邪日子,日久成俗。幾位傳奇人物附麗,使節日更加波瀾壯闊,深植人間。
群本身是中性的,沒有故意遠離的需要。但一旦中性的群變成了有利益私心的黨,藉着群體力量去謀私,就要警惕了。
幸而屈原沒有兒子,否則結局不知又會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