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名史丹福大學教授及學者發表聯署公開信,要求美國司法部停止在美國大學尋找「中國間諜」的計劃。有份連署的學者認為,此計劃引發了對「種族定性」的擔憂,並正在損害美國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念博士時,曾跟隨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Paul Milgrom進行博弈論研究。蔡院長與Milgrom教授不僅有師生情誼,日後更成為長期朋友。
當我們看到成功人士,就會羨慕他們「命很好」。但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科技創業計劃(STVP)執行長Tina Seelig卻發現,我們其實能夠創造自己的運氣!
Ming Chan熱愛史丹福,言談間經常提到大學各方面的成就。他有很好的記憶力,總能將相關資料娓娓道來,「熱血」程度甚於每一位香港學生。
人稱陳明銶教授是「神童」,幼時必定聰穎,長大伶俐, 25歲拿到博士學位,能有幾人可比。他過着老頑童式的生活,樂此不疲。
陳明銶教授去世後我負責約稿及編輯紀念他的追思錄,知道更多關於他過去的事情,他對每一位學生與朋友都真誠付出,來者不拒,盡心盡力,燃燒了自己,照亮了許許多多的後輩,我受益極多,感恩不盡!
作為教育學博士的陳美齡,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一門四傑受到不少人讚賞,很多父母紛紛奉Agnes為家庭教育的楷模。
香港也有隱憂,高校研究水平雖然不錯,但吳校長認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未必能夠維持現狀。
孩子應該有個廣闊的天空,不只是學校、家庭,而是超過時間地理和想像的現實,這是閱讀所能帶給他們的寶藏。
目前DSE的空間太窄,望子成龍不應該只有一條路。
她有教育專家的身份,在港若與人辯論教育問題,誰敢斷言可一定勝得過這位外表柔弱但卻有着強大自信的人物。
教育改革呼聲四起,應從何改起?
陳美齡說:「反正我是白紙一張,無所謂。」
子女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與父母的成就有關,以為單憑教養法,就可以把一張白紙培育成10優生,心態就跟買六合彩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