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應該也不可能瞄準目標模型去塑造學生;而是應該把學生釋放出來,讓他們在浩瀚的大海中游泳,讓他們嘗試,允許他們犯錯,從而鍛煉自己,讓自己在變幻莫測的未來,可以自如地生活。
子晴說她在中學時,有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叫《蘋果橘子經濟學》的書,發現經濟學是關於人、關於自己。我對世界經常有疑問,又很想找答案,看來選讀經濟,是選對了」。
新冠疫情打亂了學校原有的計劃和安排與學生的校園生活,但亦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實踐創新教育及搜索更多學習的可能性。除了內地姊妹學校外,最近更與新加坡學府建立聯繫,參加他們舉辦的國際線上交流活動。
設計思維是有系統地思考出創新的計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以需求者的需要為核心。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及合作,重新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再共建解決方案。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離開自己的圈子,走進陌生的群體,親身體驗其他文化,成為近年教育界的新趨勢。但是,學校應如何設計交流活動呢?
有部分家長感到學生所需要的遊學經驗,為自己帶來了不少的經濟壓力,但請家長盡量為子女尋找資源,使子女的學習經驗不會與同輩太脫節。
什麼是未來學校?未來學校是否需要轟動性的改動?未來學校是在現在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改變。我這裏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4新配合5個重點。
這趟踩線之旅,日程短促,走馬看花,但對於為香港學生遊歷湖南,設計研習課題,豐富考察交流的預備,多有作用。
留意遊學團的「教師」是否只是臨時工,未受過培訓,連教自己母語也水平差;更重要的是懂不懂教學方法,和有無教育道德!
非洲人民非常熱情,似無你我之分,非常願意協助他人;反觀我們城市人,自命科技先進、經濟富庶,平時人與人交往卻冷酷、無情,這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倒退?
政府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裏,自2018學年起,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將會恆常化,參與學校每年會獲發15萬元津貼。預計每年額外開支約1億7,000萬元。現在談談這交流計劃的看法。
最令筆者深刻印象是北京學生的「活」,以往內地學生的表現總給予人一種死板的感覺,但在周會內他們熱衷發問及回答主持的問題,那份自信及自主是我意料不到的。
筆者出席過很多學術會議,會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會議期間也因為外面環境遇到不少趣事。
夢見一天,香港教育能真正為學生服務, 研究人類怎樣學習,多參考科研(不是科技),汲取外國經驗,與各國交流活動……增加老師學習新知,顧及孩子的發展需要。
到某地走一個「白鴿轉」 又如何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旅行團」名義上是交流,不過是一大團人浩浩蕩蕩出外見世面,最終在於觀光罷了,又怎能令大學國際化?
因着家長認真的、用心的款待,浙港兩地的學生是心領神會,什麼叫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