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國近代史

為何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作者:關品方2024-02-16
中央提出要建設金融強國,港人不一定十分清楚,國際間也議論紛紛。投資者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今後的走向捉摸不透。這或許是當前香港股市和樓市趨向淡靜的原因之一。
歷史不該被遺忘!《今文觀止》彌補了當前教科書的不足
作者:洪 蘭2023-01-18
人物是歷史的靈魂,是他們創造了歷史。但是學校教的近代史不但內容少,裏面的人物更少,除了名字,沒有介紹他們的生平,還有更多應該知道的名字連提都沒提。講起來,我們的近代史有讀跟沒讀,沒什麼差別,很是可惜。
歷史學者的心聲和中國外交部之回應
作者:施林海2022-06-18
中美已經陷入「新冷戰」的政治對抗階段,如果繼續沿用溫和方式回應指責,都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和現實需要,「因爲妥協和退讓,並不能換來對手的讓步和尊重。反之,可能讓對手認為是軟弱,並得寸進尺。」
珠海學院回顧與前瞻
作者:廖書蘭2022-06-16
近日聽聞母校珠海學院因經營者易手考慮改名了。我推敲之後,覺得改名後的母校,沒有什麼不好,反而還有更大發展的空間,持續母校的生命力!誠如金耀基教授所說「沒有『沒有傳統的現代化』!」歷史是不會抹去的。
追憶司馬長風先生
作者:鄭明仁2022-04-07
1973年我到浸會學院讀傳理系,傳理系規定,所有學生要選修別系一、兩個課程,翌年我便選讀司馬長風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半世紀之後回憶這段師生緣,仍然記憶猶新。
大國崛起的喜與憂
作者:馮應標2021-06-09
今天,大陸的現代化,是否已大功告成?
德國記者筆下的清末全景圖:一八九八
作者:郭一鳴2021-06-07
德國記者保羅.戈德曼(Paul Goldmann)所寫的《一個中國的夏日》德文版於1898年出版,因為種種原因,作者和他這本着作似乎被遺忘,直到一個世紀之後,一位國王湖小鎮上的華僑無意中發現了這本書。
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路徑,決定於中國現代化的三個主旋律
作者:金耀基2020-12-12
《百年中國學術與文化之變:探索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與《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可說是我的現代化論述的兄弟篇,二書同為我1966年出版的《從傳統到現代》的後續書寫。
金耀基論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厚積薄發的傳世之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1-19
蔣廷黻為民國著名學者暨外交家,5萬字的《中國近代史》成為傳世之作。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的演講《中國近代史》為中心,分享對蔣廷黻其人、其書的看法。
學史五十年——史家與時代
作者:何漢權2020-07-08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名家講座」系列,上周應邀主講的嘉賓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博士,以「學史五十年」為題,網上直播,細說學史之路。
回顧學史五十載 梁元生:香港是學歷史的寶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7-07
回顧逾50年學史的歷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教授認為,儘管最初是出於機緣巧合,然而後來卻是對歷史的熱愛使自己堅持下來。
金耀基演講蔣廷黻的一生
作者:何漢權2020-01-22
金耀基教授應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之邀請,將於2月22日下午假城市大學,擔任名家系列講座之主講嘉賓,講題為「談中國近代史書寫:重讀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從《近代中國史綱》看郭廷以的為人與治學精神
作者:中大出版社編輯部2019-05-12
有些學者根據和參考新出史料,撰寫通史性質的中國近代史,但以之與郭廷以先生《近代中國史綱》這本巨作相比,總是感覺不足,甚至相形見絀,因而對郭先生的史學功夫和眼力,更不得不由衷欽佩。
研究香港歷史必須納入中國因素
作者:編輯精選2018-11-15
在中國近代史上存在着極其深遠影響的「香港因素」,較全面、深入、平衡的香港歷史,也應該有更完整和穩固的事實基礎來反映內在條件和外在歷史大環境,「中國因素」就是最不容漠視或迴避的基本考慮。
傅秉常──仕途多舛的民國外交家
作者:黃振威2018-09-21
1943年前,傅秉常長時間在立法院和外交界服務。傅秉常與伍朝樞、孫科關係尤深,一生仕途起伏進退,亦多與兩人有關,故本書討論伍朝樞和孫科亦較詳細。
傅秉常日記是近代中國史料寶庫
作者:黃振威2018-09-20
論者一般甚少談到傅秉常與香港的種種關係,而這一部分卻是傅秉常研究的重要一環。本書嘗試根據各種原始資料,填補這一缺門。
傅秉常──不平凡的港產近代中國外交家
作者:黃振威2018-09-19
筆者希望透過這部傳記,探討傅秉常這位具香港背景的粵籍社會精英,如何參與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由此反映香港在中國近代化中所擔當的角色。
世紀報紙重歸香江
作者:鄭明仁2018-04-20
一下子便取得49份《華字日報》原件,而且年份這麼早,出版於光緒19年至25年(1893-1899),以民間個人收藏而言,珍稀程度數一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