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會以曾出現過多少優秀的編者作者讀者,來衡量一份刊物的成功。比起《中國學生周報》,《青年樂園》的編者不是什麼盛世名人,但兩份周刊的讀者一樣出色。沒有這兩份刊物的出版,今天的香港肯定會是另一個面貌。
隨着吳康民(家族)在創刊兩年後的「淡出」,李廣明社長、督印人兼總編輯陳序臻接手了《青年樂園》。他們仝人辦報,艱苦經營,更找來了起碼幾千位作者為《青年樂園》撰稿,提升了《青年樂園》的銷量。
《青年樂園》是一份綜合性刊物,既有學生寫的文章,也有老師和社會人士寫的心得和作品,而更大量的則是各種各樣的知識。筆者最深刻的是「課本出讓站」,《青年樂園》提供了一個互惠的平台,讓讀者交易二手教科書。
港英政府因煽動罪而控告《青年樂園》,逼令他們停刊。然而,煽動罪所涉及的文章,全部都不是在《青年樂園》刊登,而是在副刊《新青年》刊登的。李廣明社長和陳序臻總編輯認為,多講政治的反而是《中國學生周報》。
1956年4月14日,為滿足新一批文藝青年,《青年樂園》被創立,以抗衡《中國學生周報》。《青年樂園》被標籤為左派刊物,而《青年樂園》的講座主題亦跟政治運動有關,因此願意主持的人不多,只能筆者自己主講。
盧教授和熊講師,正策劃編着一本專書,是關於《中國學生周報》和《青年樂園》的,現在她們再次面對面與半個世紀前《青年樂園》的社長、督印人、總編輯、編輯、作者、讀者甚至「派報員」進行接觸、訪談。
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裏,每一位作者在他的新一篇作品裏,必須以新的姿態出現。
1973年我到浸會學院讀傳理系,傳理系規定,所有學生要選修別系一、兩個課程,翌年我便選讀司馬長風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半世紀之後回憶這段師生緣,仍然記憶猶新。
香港詩人、作家古兆申於1月11日(周二)離世,享年77歲。他早年活躍文壇,以藍山居、古蒼梧、顧耳等筆名,在中、港、台三地報刊雜誌發表創作及文藝評論。
當時《中國學生周報》的主編是陸離,我最愛讀的,便是她和小思的文章。因為她們,令我愛上文學,更迷上電影;也因為她們都是「新亞人」,令我對「新亞精神」產生了一份朦朦朧朧的嚮往之情。
林琵琶文學根底深厚,亦具備淵博的藝術修養,她將自身的學識巧妙地融入小說《月亮的背面》之中,詩詞小說的典故、書畫文物的知識,信手拈來俱天成。
上周末筆者在中央圖書館開壇回憶香港圖書出版業的美好日子,用投影機放大了香港幾家經典舊書店照片,時光馬上倒流半個世紀。
鄭明仁指,收藏需要時間、金錢、興趣、機緣。
1983年商業電台舉辦《全港扭腰舞王大賽》,陳灌洪(Ago)已奪得第三名,他不斷精益求精,成為後來公認的扭腰舞大王,他也是香港教扭腰舞的第一人。
司馬長風等知識分子,痛心中國文化受摧殘,又嚮往西方的自由民主,因此友聯的刊物,就成了他們散播理念的平台,《中國學生周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