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筆者多年來對世事的觀察,很多人感到奇怪和不合常理的事,真相往往不是那麼荒誕無稽。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很合理和理所當然的事,真相又未必真是這樣。一般人對市場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解,會否存在着不少偏見?
大部分人對競投私人飛機、限量名車這些奢侈品沒很大興趣,也對於馬斯克投入的航天科技沒有很大興趣。在市場制度下,大家將財富分配到自己主觀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各得其所,不是挺合理的安排嗎?
閱讀,不是為了資訊,是為了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用別人的腦袋想問題。無論是天馬行空,還是觀察入微,閱讀過程就是一種換位思考。與海耶克一起層層推演出「自發秩序」的概念,跟在網上看幾百字的解釋是兩回事。
人們對於事實和故事,不一定詳加分辨,也不一定會細心思考,於是很容易出現基接收到什麼,什麼就是真實的情況。在21世紀的今天,分辨資訊的能力變得更為重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具備這種能力?
新加坡政府的管治模式和前瞻性,近日再度成為本港熱點議題並加以比較,這不難理解。早前,筆者相隔兩年舊地重遊,引發不少感觸,希望就此行的若干觀察,化為文字,冀豐富相關討論。
當資訊量無比澎湃,世上還是會有謊言大話,只是形式跟18世紀有點不同而已。
近年,學校需要不斷適應教育局的政策,鑑於對教育改進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教職員工作的需求,如何更有效地收集、傳播並分享數據及資訊?
你沒有可能把所有實體生活抽離,放進虛擬世界。雖然網上可做到的事情不少,但不可以解決實際的衣、食、住、行的需要。
一個人如果知道如何按圖索驥,順藤摸瓜,從互聯網的巨量資料中找出有用的資訊,升級為知識,昇華為智慧,在互聯網時代,他就是如虎添翼的智者。那麼是否所有人,只要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存取資料,最後提煉成智慧?
廣泛閱讀,同時包括了通識閱讀。在此資訊爆炸、知識浩瀚的世代,我們仍要再追問:究竟怎樣才能獲取有效的資訊和所需的知識?
人腦與電腦有一點很相似,有些電腦的硬碟容量很大,可以儲存很多資料;人腦也是一樣,有些人記憶力特別好,有些人卻只能記得很少東西。
雖然傳統電視台現在尚且難被替代,若繼續依靠外購節目,而非自行製作,當未來5G技術成熟,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在社交網站上載影片替代傳統電視台,後者就會因5G技術而衰微。
凡事必須有根有據。不要聽人信口開河,自說自話。如果有人說什麼什麼有功效,要問他何以見得?
作為成年人,在面對網絡訊息時,也可能感到手足無措,何況是將來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