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那數分鐘的演出或許不是學習的核心,台下與外籍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互相對表演或演繹之解說,甚至加上個人對某句、某個動作的看法等,以上才是真正的互動英語時間。
香港的主辦機構正計劃將F1 in Schools活動在學界恆常化,讓更多學校可以參與,更希望可以與學校常規課程結合。期待!
要孩子學好英文,可各施各法,但只有一個大原則,就是要他們愛上學英文,或不要怕學英文,英文由於不是母語,要學得好,唯有耳濡目染。
一本英文書不要只看一遍,每次均可解讀不同的生詞,問孩子不同的問題,然後又念一遍,將這些生詞變成常見詞,像儲錢一樣,日子久了,小朋友便累積了很多詞彙。
世界一直在向前進發,為了建立更多的優勢,主其政者必須善用機遇,把香港教育重塑成別具特色、擁有更多優勢的系統。生源問題在之前多年已有很多探討,其實那是個建構優質教育的機遇。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與學校義工雷吳偉儀女士對談,分享學生踏足社會的經驗。提到香港學生缺乏英語發音的基本功,他們決心幫助學生。當中談到學生的家庭問題,一齊聽聽兩位分享。
20多年前當局決定投放資源全面推行NET計劃,20多年來計劃取得的成果是否達標呢?而這種一刀切式的資源投放是否恰當?或者值得思索的是,怎樣令投放的資源得到最大效益,又能幫到更多學生願意學習英語。
教學語言政策將中學分為中中和英中的措施,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標籤」效應,令家長視英中為名校,使英語教學有高人一等的感覺,重英輕中的風氣也有增無減。
不要太糾結於發音或是口音的問題,聽得懂,說得出,能閱讀,能寫作就可以了,因為決定你英語能力的上限絕對不是發音。
自以為付得起高昂學費,放棄傳統教育,改為就讀國際學校,問題是否就能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