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6歲的羅乃萱自言仍然貪玩,可幸多年來夫婦同心,由在聖誕布道會相遇相知,到結成夫婦成為父母,甚至公公婆婆三代同堂,相伴相隨半世紀。
學校沒教過怎麼做父母,別人帶孩子的成功經驗,可能有特定的背景:爸媽不用上班、爺爺奶奶幫忙、寶寶是天使、找到好保母……不是每個家,都有這些條件。當「園丁」,需要很多資源和後援。
那些把孩子看得過重的太太們,無論怎樣也要兼顧老公的需要,不能老是想着孩子,卻對老公視而不見,更極端的是「不讓老公參與照顧孩子」,把一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
香港家庭福利會邀請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設計「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教育姻親共職携手培育下一代,對於提升家庭幸福度成效顯著,將為社福界安排更多專業培訓。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女士身兼多職,雖然已屆退休年齡,但她認為退休後的自由生活缺乏意義,最後決定重投商界及社會工作,希望接觸新的知識和年輕人。
谷愛淩橫空出世,在本屆冬奧為中國舉奪得自由式滑雪金牌,萬眾矚目,成為中國滑雪界的領軍人物和世界級運動明星,前途無可限量,媒體將之稱為「谷愛淩現象」。對我來說,谷愛淩現象反映出四大意涵。
家不是法庭,別只看對錯,家是講愛的地方,是培養歸屬感、平安感的原點。
無論奶奶怎樣惡搞,她始終是疼兒子、疼孫兒的。抓緊這些重點,尊重她愛她,就會發現奶奶是「好嘢」來的!
家長對教導孩子不知怎麼辦,怕子女將來難以應付瞬息萬變的科技社會,深感不安。陳美齡認為家長要改變思維,首先要自我學習。家長學習後,遇到什麼事都不慌張。
陳美齡博士推出新書《讓孩子面向未來──30堂家長必修課》強勢回歸,給年輕家長提供育兒方法,讓孩子在變化迅猛的社會能與時並進,面對未來。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的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着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作為教育學博士的陳美齡,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了史丹福,一門四傑受到不少人讚賞,很多父母紛紛奉Agnes為家庭教育的楷模。
傳統教育利用考試排名競爭法去激發孩子學習動機,更令本來已承受着生活壓力的家長,集體患上「焦慮症」。
父母是子女的明燈,一輩子的老師,更像一面鏡子。不少家長煩惱孩子不主動看書,只顧着拿平板電腦看卡通、玩遊戲,你要反思你是否也如此呢?
這位父親很聰明,知道兒子不聽自己的話,所以找上了兒子女友,讓她好好監視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