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係,王賡武與妻子林娉婷由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他說:「無論我們在哪裏生活和工作,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不能成為我們想像的家。」「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書封面印着王賡武教授對人生的觀察:「變動隨時會降臨,人們可能輕易就被從根切斷」。這位學者卻有此信念:「沒有東西能擋在我認識萬物的道路上。」
原訂2020年舉行的第4屆唐獎頒獎典禮因新冠疫情影響,11月20日透過網上舉行,「漢學獎」得主91歲的王賡武教授以「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為題進行演講,揭開第4屆唐獎頒獎典禮序幕。
即使到了今天,學生是21世紀的心態,教師卻是20世紀的心態,家長更是19世紀的心態。中國人的習慣,用「讀書」作為上學受教育的代名詞,相信讀書可以「育人」,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改善?
哪裏才是王校長的「家」呢?王校長的答案是:「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那裏就是我們的家。」
香港高校面對多種挑戰,應該如何維持國際優勢?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從其故鄉新加坡的大學管治經驗,反思香港高校管治模式。
就我而言,可以說父親對我的教育確實十分開明,賦予我極大的自由,可以開心上學,讀想讀的東西。這點常引起母親擔憂,母親覺得我的生活需要多點規矩,但父親極力避免讓我接受他自己不得不經歷的那種傳統教育。
在我心中,中國的不平衡讓人不可思議。母親眼中的中國,是她害怕會消失的傳統中國,她希望自己的獨生子對此能多少有所了解。母親將之視為職責,要讓我盡可能多認識中國,因為我是生長於異鄉的孩子。
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認為,近年歐亞大陸將回復固有領導地位,中國藉機發展一帶一路以避開和美國在太平洋的競爭,卻引發不少文明衝突的爭議,王教授認為中國當局不可輕視。一起聽聽王教授的精闢分析。
近年一國兩制受到衝擊,加上中美貿易戰令局勢更為複雜。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教授認為,回歸前沒有清楚詮釋一國和兩制的地位,造成誤解和雙方互不信任。
王賡武教授是南洋華人研究先驅,與傳統東西方歷史學研究觀點相比,出生於印尼的王賡武是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以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歷史,許多著作都已成為經典。
被譽為「海外三大華人史學大師」之一的王賡武教授指出,「史」的概念廣泛,與歷史學牽涉考證資料真偽不同。
「史」與歷史學不盡相同。「史」不完全是學術性的,但與當地社會的發展有關係。「史」的概念十分廣泛,一切過去的事情,都跟今天有關,都可以稱為「史」。
王賡武教授上周六向全港中學生演講,以深入淺出、卻能有系統的連貫解釋「史」與歷史學的分別。
大學收生,只考慮學業成績,就會收到只會讀書的學生,或者是只知道高分功名的學生;就會失去了很多有其他優才的學生。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沒有能力在未來的變幻社會中生活。
一帶一路就是要讓美國知道不再爭新大陸,不再講美國的全球化,中國所講的全球化是恢復地位,出發點是以歐亞大陸為世界史的中心。
我們應該要清楚,世界都變很那麼快,怎麼可能說不變呢?如果留着50年不變的概念,會有誤解嗎?我相信會有很大的誤解,1997年至2047年完全不變,這不是一個事實。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裏,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河流不停地發展,各方面吸收新的知識,發展自己的學術,也是在這個歷史上建立起來的。
在國際上,小地方要與其他地方競爭的話,在科技工科方面還是有希望做得到;而研究歷史、社會科學都受到香港地方小的限制,缺乏環境。
香港政府從來就沒有對高教大學有所干預,一點也沒有,這是幾十年的傳統。我在港大的時候,從沒有試過政府要求我們做什麼,完全是由我們自由的發揮,完全是靠學者自己的經歷、精神、學術興趣。
踏入新時代的中國,積極與鄰國修好,相信這個軟實力,加上強大的經濟誘因,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廣,把歷史上的三個主要古代文明(地中海文明、南亞大陸文明及中華文明)串聯在一起。
祝願港大醫學院在梁院長的領導下再創高峰。
新加坡在全球招攬優秀學生,並視此為長遠的外交政策:留學生歸國後可能登上位高權重之位,而當他們想起新加坡時,會帶有好感,不會建議損害新加坡的戰略。這就是國際視野與策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