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將禪修活用,「學」完理論之後,實際的練「習」也非常重要,如果純粹只認識理論而不練習是不行的,但純粹練習而不知道理論,當遇到一些未如所料的情況時,就會無從判斷而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佛法強調的平衡。
如果把大量時間花在處理緊急而非重要的事情上,便沒有時間去處理那些非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到後來這個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時,才匆匆忙忙地處理它;每日都重覆這種模式,日子就容易感覺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飛走,換換環境,通過寂寞療癒,只因人們的生活太熱鬧;目前我仍停不了,望着天,必有所累,夢想和我一起愣怔……
修行的重點是修自己的心,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讓心不攀緣,不受外境干擾,更不會拿外在的東西揹在身上以為自己已有所得。
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開始在全世界爆發,當時很多疾病專家都說,這個病毒有可能一直存在。既然病毒不會消失,我們要做的便是放下對它的恐懼,以減少擔心恐懼造成的負能量,影響自己的免疫能力。
我自己選擇出家,因為可以用自己學到的、透過修行體驗到的,盡力去感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世上有千百萬種煩惱,最好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放下。
究竟內心的種種煩惱,是否正是自己非把它抬着而不肯放下的呢?又要到哪一天才會學到,心太累了,就把心事給放下來呢?
修行本來就會經歷發現煩惱、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偶爾會引發一些身心現象,像壓力就是,學習如何調適壓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跟在家人比較,其實出家人除了可以全職投入修行之外,更肩負弘揚與傳遞佛法的責任。
我們身為萬物之靈,要疼愛一切生靈,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疼愛,學佛,要知道生命的價值在於互愛。
假如時時刻刻都活在當下,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就不會有遺憾。
現實中不管遇到多大的煩惱、或者多美好的感受,假如了解人生就如《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話,便不會再執着那些境象,生命也就獲得解脫了。
我們盡量、認真的做到如何增加力量,如何承接社會責任,我想這是人間最有價值的,這也是最近常常說的,「生命要負起生命的責任價值」。
一個人要守本分,才能盡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卻沒有守好本分,盲目地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險的。
不管往好的比或是往差的比,始終還是有一顆比較的心;假如經常存有一顆比較的心,煩惱還是不會止息的。
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心中若有一點疑惑,不要累積成「惱」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棄先入爲主的觀念,才能照顧好心念。
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無論是好事或壞事,我們如果太執着,不懂得放下,那只會變成負擔,變成痛苦,得不到自在。事情來了要面對, 適當時候要放下。
以包容的心與人相處,如此才能建立人緣。人和則事順,自然能圓滿達成工作目標。
我們要時時警惕自己—心中若有一點疑惑,不要累積成「惱」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棄先入爲主的觀念,才能照顧好心念。
世事剪不斷、理還亂,無可迴避。處世恰如剪枝,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它、修剪它。問題總是不斷產生,你需要不斷地去克服問題。明白事理,明白因果,走上修行之道。
佛法說「煩惱即菩提」,假如好好利用煩惱與困難, 經過轉化而用智慧面對和處理,煩惱甚至可成為修行的助緣。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場一個人的修行,孤獨與寂寞只是誤解後的徒增煩惱。放下執念,也許會活得更自在。
把生命中的仇人變成恩人,把感嘆變成感恩,原來煩惱和快樂就在一念之間。
生活中的煩惱就如蚊蟲的叮咬,將其看作一種修行,泰然處之,也許會容易解決。
要勇於走出第一步。因為沒有第一步,就永遠沒有第二步、第三步。
請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變,尤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覺心生傾慕。
無論是陰是晴,守護一方淨土。掃心地,淨心靈。風景自在人心。
從表面上看來,「無我」的修行好像很難做到,其實我們可以試試從轉念開始。
章魚放不下幾個海底的珊瑚礁,於是伸出了八隻長長的手臂,牢牢地纏住珊瑚礁。此時,牠發覺自己動彈不得,於是訴說自己已陷入絕境,痛苦不堪。
雖然失掉了一個人的愛,卻是擴大了無邊無量的愛心。何況情、愛並不是硬爭能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