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詩

開卷之前,掩卷之後──圖書館浪遊記
作者:許志榮2023-12-08
滄海橫流,波瀾往復,但願青山依舊在,不必加建瘋人院;依依眼底夕陽紅,不再是焚書坑儒的烈焰。
日出而作──融合經典的練筆
作者:許志榮2023-10-13
2023年10月8日,適值「寒露」節氣,颱風「小犬」掠過香江,國際風雲撲面,唯以述懷之作,應對窗外咆哮。
老師在孩子畢業紀念冊上寫的一句贈言
作者:梁振威2023-07-05
要孩子承傳中華文化,具有國民意識,要植根文學,更需要超越文學,特別是現當代文學。新詩,該是一個切入點。
臨江仙.端午佳節
作者:張楨2023-06-21
浮生一日暫相羊,青燈觀古卷,對影兩彷徨。
新世代的小寶貝──誰的責任?
作者:許志榮2023-04-29
「大同與小康」、「近者說(悅),遠者來」似乎愈來愈虛無縹緲。我們的明天,會「進化」成為長生不老、不必傳宗接代的AI嗎?
我看《東西》──談也斯二三事
作者:馮珍今2022-10-28
電影《東西》以也斯在瑞士蘇黎世坐車登山,揭開了「序幕」。接着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鍾玲、葉輝、梁文道、顧彬、四方田犬彥……每人一段獨有的話語,就像一塊塊的拼圖,拼湊出也斯的世界。
穿裙子的士──葉嘉瑩
作者:張灼祥2022-10-27
瘂弦說葉嘉瑩是「穿裙子的士」(她的先生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因「思想問題」被關了起來):「以儒家的標準來說,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她都做到了。」
「你 無聲的走了 然而 你仍在」──懷念,永遠的古詩人
作者:馮珍今2022-03-08
古兆申先生(筆名古蒼梧)於2022年1月11日離世,作者應梅子先生之邀,撰寫紀念文章,刊於2月出版之《城市文藝》(116期)「香港文人古蒼梧紀念專輯」中,現得作者同意,轉載於「灼見名家」。
劉祖農:心境尚天真
作者:張灼祥2022-01-19
劉祖農(J.L.)在大學修讀物理及數學,畢業後教數理科,課餘卻喜歡寫作,寫格律詩詞。這不光是「返老還童」,而是寫詩,得要保持「真的我」才成。
中文學者講座:余光中「香港時期」的新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9
本計劃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
悼念詩人蔡炎培
作者:陳章華2021-10-05
他喜歡誰,就說出來,成為了詩的泉源,他把粗言俗語也入詩,他不是要做詩聖詩仙,他要的,就是每天喝茶下棋、賽馬寫詩「過日晨」,就已經心滿意足。
劍橋餘韻——憶徐志摩與林徽因的一段往事
作者:文相濡2019-07-11
以詩論詩,徐志摩的詩比林徽因的高得多,徐詩是天才型的浪漫詩人,詩情成熟而且筆力激盪人心;而林詩比較散文化,幽幽淡淡的,平舖直述一點。想起劍橋徐林的韻事,激起相濡也寫了一首小詩。
周棄子──不應埋沒的舊體詩人
作者:編輯精選2019-01-02
周棄子文名素來頗受推重,詩人周夢蝶為周氏至交,對後者最為崇拜;散文家董橋亦對周氏其詩其人甚為心慕。惜周氏一生惜墨如金,傳世之作不多,加上向無存稿,且因一海之隔,內地知者甚寥,至為可惜。
童詩中的童心童趣
作者:周蜜蜜2018-04-17
兒童作者寫的兒童詩,充滿了原創性和地方特色,顯露出非同一般的童心、童趣,活潑多姿。
座標現代文學社‧文青‧現代詩
作者:吳美筠2018-02-26
草川自小喜愛古文,接觸文言文,發現可以借古文入現代詩,自言其新詩創作說不上反叛,但父親是古文主義者而自己則是現代主義者,父子不免為此爭拗。
詩文腳印深淺路 回首從前說《舊箋》──專訪古蒼梧(二之一)
作者:馮珍今2018-01-15
古蒼梧先生除了創作新詩,還翻譯多本小說,又寫散文、小說、劇本、崑曲劇本和評論,曾與朋友合辦多份刊物。他如此熱愛文字工作,因為語言文字與生命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徜徉文學天地間 身在山中目不閒——專訪張曼儀
作者:馮珍今2017-12-19
「我一生與詩結了不解緣,讀書、研究、教學、翻譯都集中在詩。」張曼儀如是說。翻譯過程讓張曼儀如像重歷了卞之琳的詩歌創作過程,對他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悼余光中老師
作者:文相濡2017-12-18
有許多人嘲笑新詩,說亂寫到人家不明便是新詩了,令許多想學新詩的人卻步;幸而,一批堅持自己寫法的詩人——包括余老師——要讀者讀得懂,也要見詩人的文字功力和傳統文學修為,是當時詩壇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