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正面對一個500年經濟歷史的終結,在去全球化、人口結構崩潰和新冠疫情下,大多數國家將永遠無法恢復到2019年的經濟水平。對香港來說,即代表人們所期望的疫後復蘇不會來臨。
各國的前景雖有好有壞,但總體大環境卻並不理想,全球經濟都要在逆風中慢慢前行,能頂得住逆風的便算可以交代了。
今年出現的變數實在太多,單是一個中國復常,已沖淡原有的經濟悲觀看法。很明顯,近期不論有關利率與經濟前景的課題,最新發展都在在出乎意料之外,與市場認為牢不可破的共識幾乎是兩回事。
耕耘十載,基建狂魔落成多國項目,180多國和組織簽下200餘份合作文件,140國以中國為主要貿易夥伴、中歐班列增加至每年1.6萬列。
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稱,全球正經歷範式轉移,以往成功的經濟模式未必適合當下,而低通脹及平錢時代亦不再返。
劉兆佳教授認為,縱觀海內外,每個政府都應該有自己的政策研究機構,來協助政府從宏觀、長遠的戰略角度來分析問題。尤其當今香港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國家發展態勢瞬息萬變,香港內部亦面臨許多挑戰。
中美貿易戰令到去全球化加劇,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是因為當年美國全力反恐,世紀疫情加快去全球化未來10年美國不停遏制中國,一起聽聽鄧教授分析。
我想提醒香港的年輕人,世界的形勢正出現根本性的轉變,「去全球化」對香港這種外向型的經濟傷害最大。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逾半年,不僅危及生命健康,亦令經濟陷入衰退陰霾,各行各業艱苦經營,復甦看似遙遙無期。當下疫情依然反複不定,香港以至內地的經濟如何迎難而上,早日走上復甦之路?
中國的發展策略中,已重視保證即使在較惡劣的國際環境下,經濟也能少受外國的干擾。
全球化發展模式將會有所變化,但仍是世界發展主流;另一方面,本土化回流的趨勢,形成逆全球化浪潮。然而,中國不會被「去中國化」,其在全球的經濟重要性會持續提升,並通過投資、消費和創新引領全球化新進程。
在大場景是全球化,小場景化是區域化、本土化的情況之下,作為企業怎麼利用新的方法、採取新的手段,通過科技的手段來確保我的風險能夠受控。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而不是絕對的去全球化或者絕對的去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