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及其盟友威嚇對華實施貿易禁制,限制進口AI晶片、提高關稅限制入口電動汽車,擾攘多時,經濟學家陳坤耀教授指,外媒攻擊中國產能過剩,以貶低新質生產力策略,其實只是暴露他們的一知半解。
日本學者提出來的「雁行模式」很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和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至少是經濟關係。 這一理論認為,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之後作為「領頭雁」,日本一直領導亞洲經濟體創造經濟奇跡。
2030年,四小龍的人均GDP都會超越日本。日本現在還猛增軍費,所為者何?到2030年GDP只是中國1/ 5,人口只是中國6%,還爭什麼,做個好鄰居,不是更好!
「香港風致三十年 1940──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即日起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展出。此次攝影展共展出三位攝影師橫跨了30年歷史時空的80多幅攝影作品。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支撐國家的三個樑柱,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是骨牌反應,一個倒,連帶倒。與其抱人大腿、看人臉色,不如爭氣,努力去贏得別人尊敬。
中國外匯世界第一,理應AAA,反而美國被降級至A(2021年7月),中美看法差異之大,可見。
上帝造人是公平的,某一方面給你多了,在另一方面就給你少了;有人說朱高正的IQ滿分,EQ零分。當然,這句話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也不無道理。
國際聞名的趨勢大師奈思比(John Naisbitt)不幸於今年4月8日在奧地利去世,享年92歲,他多次接受遠見與天下文化邀請到台灣訪問,這篇短文紀念他對台灣的期許。
傅高義以中日兩國友人的情誼,胸懷千年歷史的專業知識,來為大家破解中日關係之「謎」與「結」。這位西方大學者真是一位難以複製的「東方之友」。
來到馬賽市,少不得前往「歐洲及地中海文明博物館」和「聖尚古堡」參觀一番。
1980年,西方國家的人口年齡中位數普遍在30至36歲間,沒有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到2020年,40年過去了,西方國家普遍老化,筋疲力盡了。
災難與危機往往成為人性與良知的照妖鏡,一個缺乏同理心的民族、一個被仇恨沖昏頭腦的城市,追求穩定和諧,談何容易。
無論是特區政府、企業與港人都自我感覺十分良好,未有顧全「中國崛起」之局勢,以為可以複製以往成功的經驗來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亞洲「主動」的思想殖民階段。通過亞洲各國的反殖民運動,物質意義上的殖民地消失了,但思想上的殖民地主義根深蒂固,不僅無意識地存在下來,而且變本加厲。
既然每個國家都有債務,為什麼中國的負債就是問題呢?如果太高、太快的債務增長會帶來問題的話,引發問題的起因會是什麼呢?
飾非文過,雖博反害,如果心術不正,則民主虛假,學識虛假。三十六計借屍還魂,科舉名利依舊,上下交征學位,左右並不重視教育!
這次與星洲文友和《聯合早報》的老編們在面向填海新大陸摩天大樓群的露天飯店見面,共敘舊情,真如做夢一般,使我難以相信──過去這裏還是海上。
拉縴時一定要打號子,這號子便是使大家拉的力量集中,不會因為步調不同而被抵銷掉。
從我國利益出發,我不想見到美國轟然塌下去,情感上我也不喜歡這情況出現。
有識之士早就看到台灣一步一步地走到這個結局。這是一個傷感與沉痛的轉變。
一個地方的盛衰,尤其是經濟文化上的盛衰,在現代決定於作為精英的聰明頭腦。
回歸20年來的發展,跟這美好願景有頗大落差。
讓我先講講經濟,但請允許我不要那麼 academic,先講一個 personal account,我自己怎麼經歷台灣經濟的躍升與困境。13歲的小孩子,從輪船上下來,父親可以用一包香煙換一串香蕉。在那時的上海,一根香蕉是很貴的。後來朋友告訴我父親他上當了,不是一包香煙,是一根香煙就可以換一串香蕉。那就是被日本人佔領了50年的台灣,這樣貧窮和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