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AI自動作文技術先進 但會影響語文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3-02-06
作者認為,教育學很重要──老師必須讓學生知道如何善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不然的話,普羅大眾經常擔心的「機器代人」時代便會很快來臨。
吸納美科技裁員 彌補港流失人才
作者:黃錦輝2023-02-01
美國1月份科技業界失業率高企,而且人力資源專家估計失業情況會持續。相信當中包括不少想回國發展的華人人才,因此香港政府應該趁此良機主動出撃。
為師之道:當學生有新想法 千萬不可說不──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1-31
「在企業做研究跟帶領學生做研究,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企業研究團隊成員個個都具有豐富實戰經驗,大學學生則是一張可塑性很高的白紙。」黃漢森教授在史丹福大學教學多年,又從學生身上學到什麼領悟?
從玻璃之城走出的科學家──獨家專訪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終身教授、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1-30
「在港大求學時期最難忘、最有收穫的事便是住宿舍,所有關於人際關係的經驗都是在住宿生活中學到的。」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及台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教授說。
人工智慧臨界點在哪裏?人類文明會近來終結嗎?
作者:車品覺2023-01-30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計算機智慧化的時刻,計算機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甚至近來人類文明的終結?
「外包」可解人才荒 須做好品質保證
作者:黃錦輝2023-01-18
軟件外包是IT業界對於人才流失非常有效的紓緩方案。但是因為沒有做好外包管理,導至許多項目爛尾告終。筆者認為業界在把研發成果轉移至大灣區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汲取過去經驗。
港大6研究項目獲美國家醫學院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3-01-11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的6個研究團隊,獲美國國家醫學院頒發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2,囊括香港區10個獲獎項目中6個。
認清食物補充品檢測法
作者:徐家健2023-01-10
市場力量,就是容許不同品牌自由競爭。自願獲取不同具公信力檢測機構的認證,是自由市場上良性競爭的一種手段。
港科院院長盧煜明教授:香港需要既懂科學亦了解商業運作的科技公司管理人才
作者:編輯精選2023-01-10
盧煜明教授認為,香港有優良的科研資源及紥實的科研基礎,多年來累積了不少具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也出產了很多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但是,如何把科研落地轉化為對社會有效益的技術和產品則極為關鍵。
三大IT趨勢 緊貼全數碼經濟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3-01-09
近些年來,元宇宙、第3代互聯網等概念興起,不少專家在預測2023年的科技趨勢時,都看好全球數碼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香港政府又該着重關注哪些科技發展趨勢呢?
人工智能改變教與學
作者:車品覺2023-01-09
顧名思義,人工智能所指的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因此,人類的自身智慧才是根本,AI與人類應是互補關係,而不應該變成過度依賴,更加要防止大規模作弊。
全面人力資源規劃 促創科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3-01-06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搶企業,搶人才」。當局除了高端人才外,亦需考慮藍領人力資源的規劃,以配合產業整體的需求。另外,科技也是紓緩人力資源問題的良方。
防止AI錯漏 科企責無旁貸
作者:車品覺2022-12-28
2020年底由OpenAI推出的GPT-3問世,AI已經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類,能自動生成對話、報道新聞、寫小說等。但ChatGPT依然存在漏洞或錯誤需要繼續完善,廠家有責任去解決。
理大兩學者榮獲首屆中銀香港科創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22
香港理工大學兩名學者榮獲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表揚他們於先進製造及生命健康兩個領域作出重大科研貢獻,各獲頒發港幣200萬元獎金。
中大研免疫治療藥物 增加肺癌患者存活率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22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莫樹錦教授與國際肺癌專家合作,測試免疫治療結合化療對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成效,發現可顯著提升患者整體存活率,可望成為新的一線治療方案。
中大學者研發微創腦手術系統 獲頒首屆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21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達明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劉宏斌聯合研發出應用於微創腦手術的柔性內鏡機器人系統,並在香港成功開展首例屍體實驗,證明使用該機器人可在微創條件下完成全部所需手術步驟。
城大研新型電解水製氫催化劑 為解決能源危機帶來新希望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16
香港城市大學研發出兩款高效而價格低廉的新型電解水製氫催化劑,為能源危機提供可持續的綠色解決方案。
城大研發新一代天線  促進第六代無線通訊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06
城大陳志豪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出新一代天線,有望在第六代無線通訊的通訊感知一體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創科博覽12月會展舉行 國家星級展品首度亮相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30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2022」將於12月12至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連11天舉行,將呈現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以來的科研成果。
深港簽訂環保科技合作備忘錄 冀改善大灣區環境質量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6
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深圳市環境科學學會聯合舉辦的「深港2022年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交流大會」及「深港生態環境創新技術、成果展」11月24日在深港兩地同期啟幕。
近四成企業有意在港投資 業界促培育Bio+多元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25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周三(11月23日)發表「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數據,結果顯示,近四成港企及大灣區企業有意在港投資,唯香港缺乏多元人才,推動生命健康產業將科技成果商品化。
第六屆深港澳大數據論壇舉行 探討打造智慧灣區新引擎機遇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3
第六屆深港澳大數據論壇周二(11月22日)假深港澳三地線上實體同步舉行,以「發掘數字要素市場  促進灣區數字經濟」為主題,舉行10場主題演講、3個圓桌對話。
冼漢迪:中國企業要掌握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22
中手游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及副董事長冼漢迪表示,中國企業要建立獨立自主的核心技術,才能在面對不同的政治風險時不至於被動地妥協,令企業陷入危機與困境。
理大編製全球首份空氣微生物圖譜 為公共衛生研究提供重要新視角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2
理大環境科學與科技講座教授兼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李向東教授表示,研究證實了人類活動改變了自然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城市空氣有更多的致病細菌。
梁頴宇:投資生物科技為人類生命謀福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18
今年福布斯中國發布「2022年中國女性創投人20」,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榮登榜首,並成為封面人物。她表示,自己的願望是推動更多公司建立全球化醫藥產業。讓人類有新的選擇,生命有更多的可能。
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今舉行 探討後疫情時代香港新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04
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周五(11月4日)上午假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演講廳舉行,特邀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蒞臨分享他的管治理念,行政會議召集人及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擔任主禮嘉賓。
《施政報告》出招 促大學科研成果落地
作者:黃錦輝2022-11-01
筆者在早前《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曾建議新任特首檢視上屆創科政策建議,重新大展拳腳「追落後」。《施政報告》所制定的創科政策顯然有考慮到這一點,而且目標定得更高,特別是在下游科技轉化及人才拓展方面。
首屆亞洲元宇宙博覽會在港舉行 探討元宇宙商機與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21
如何構建元宇宙生態產業鏈?企業領袖如何把握機遇?在文化藝術領域如何應用新科技實現商業創新?大灣區中小企箇中有什麼商機與挑戰?或者可以從首屆亞洲元宇宙博覽會一窺堂奧。
專訪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重整香港創科藍圖 ,啟動經濟發展新引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7
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24年前政府致力發展創新科技,因為種種風雨而沒有徹底實行,如今香港再次面臨轉捩點,各界憧憬未來發展路向,是發表創科發展藍圖,凝聚共識的好時機。
創科輸出偏弱 產業可抓緊大灣區市場
作者:黃錦輝2022-10-17
筆者認為值得創科業界及政府關注的,是《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兩個創新輸出指標比去年退步了,而且它們之間的差異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