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熱?未來會更熱!
作者:林超英2022-07-25
去年(2021)酷熱日數是54天,已經超越了2050-2060的推算數字52天,即是現實比推算變得還快。加上世紀末推算熱夜日數達5個月,即是整個夏天,加上春秋部分時間!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編程大賽 鼓勵學生智用AI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3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Master Code編程大賽」,並以「AI 構想.智健康生活」為主題,鼓勵學生以人工智能科技及編程,設計出促進人類健康的創新方案,改善人類生活。
有無之間──雜談虛擬偶像
作者:潘文慧2022-06-21
現今科技不斷發達,虛擬偶像的呈現變得更多樣化,甚至能在世界各地舉行現場演唱會。此等輕易遊走虛擬與現實活動中的虛擬偶像,的確為現今社會提供了很多不能預計中的可能性。
智慧能源創新方案設計賽 冠軍學生可獲10萬元獎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4
香港教育城與中華煤氣合辦「綠火焰計劃──環保智慧能源大賽」,鼓勵學生綜合STEM知識及實作技巧,構思創新方案,協助能源行業創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或帶領公眾實踐節能低碳生活。
數字孿生促虛實互動 元宇宙須防以假亂真
作者:黃錦輝2022-05-16
元宇宙的主體是虛擬世界,而實體世界擔當的是被同化者的角色,與智能製造的目標南轅北轍。然而,「實體世界被同化」的概念令人不寒而慄。試想想在未來一旦元宇宙成為世界文化主流的話,世界趨勢會如何演變?
提升網絡保安 邁向元宇宙時代
作者:香港貿發局研究部2022-05-08
新冠疫情驅使全球衍生新常態,人們的生活以至整個社會的營商模式也從線下移師至線上。在互聯網世界,利用網絡漏洞進行網絡攻擊的行為屢見不鮮,所以從新常態推進至元宇宙的發展過程裏,網絡安全風險是一個重點。
網絡湧現保健迷思,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危言聳聽?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7
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BioNTech創辦人、吳沙忻夫婦如何發掘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5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自然界的人來說,mRNA一直是令人着迷的研究對象,但它幾乎不受臨床研究人員的重視。它是如何被發現?又為什麼成為了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疫苗成分?
未來水危機:點滴是生命
作者:余遠騁2022-04-15
水資源、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無論是防疫時的清潔用水,還是腹瀉等與水污染相關的疾病,到乾旱引致的傳染病風險,如何可持續使用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及維持人類健康成關鍵。
AZ疫苗研發軌跡 牛津大學實驗室日誌出爐
作者:洪 蘭2022-04-12
無知會帶來恐懼,恐懼會來焦慮,因此減輕焦慮唯一的方式便是了解真相。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正確的訊息,如何下判斷呢?就讓牛津AZ疫苗的兩位研發者親自告訴我們。
回南天牆壁出水的原理
作者:林超英2022-04-07
先有幾天低溫天氣把牆壁冷卻,即廣州話「凍到入心」,後有暖濕氣流從南海到來,春天的乍暖還寒,正好提供「出水」的條件。
元宇宙三身合一
作者:車品覺2022-02-14
元宇宙切入點應該是虛擬人的門檻必須降低,就像初期的互聯網一樣,先從提高使用者的覆蓋率着手,然後不斷創新內容,造成網絡效應。
舒適使用元宇宙心理科技
作者:林嘉良2022-02-11
要進入虛擬世界,VR眼鏡的使用是少不得的。不少人也有長時間使用VR而產生暈眩的問題,以下4點建議能有效幫助大家進入更安全有趣、療效更佳的VR世界。
AI偏見影響大  窒礙應用可靠性
作者:黃錦輝2022-01-24
AI偏見無處不在,也亟待得到有效的治理。就此,世界各地官、產、學、研等各界别都積極探索消除AI偏見的技術及途徑,部分組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元宇宙科技配合虛擬世界,大幅提高公司培訓成效
作者:林嘉良2022-01-12
使用VR及AR,虛擬的情境立即變成觸得到摸得及的東西,你的反應直接影響那件事的成敗及流向,還可以把你腦中的理論變成實事做給別人看,過程當中更能知道自己的強弱處加以改善。
愛因斯坦如何看人生的價值
作者:施永青2021-12-22
愛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曾這樣說:「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
心懷科學夢 志成棟樑材──專訪香港桂冠論壇委員會主席唐偉章教授
作者:屈家妍2021-11-30
唐偉章教授認為,香港有獨特的優勢,例如已經舉辦了近20年的邵逸夫獎,培養了很多科研人才,因此年輕人可以很容易就跟優秀科學家接觸。科學和教育也不是一步登天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機會。
相比宇宙,人類只是滄海一粟
作者:施永青2021-11-23
伊隆‧馬斯克(TESLA的老闆)想利用太空科技,把人類帶去其他星球生活,真是談何容易!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環境大都不適合人類生活。地球即使嚴重暖化,環境仍會比火星或金星更適合人類生活。
加強科普教育 助年輕人投身創科
作者:黃錦輝2021-11-08
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是誰在監視和盜用「我們」的足跡?
作者:艾雲豪2021-10-04
平台霸主在過去20年野蠻、「冇王管」、「蛙躍式」的擴張下,有多少中港電話騙案,是因為騙徒從通信軟件的保安漏洞中竊得私人信息從而契機下毒手?有多少只有外傭看顧的孩子是在玩網遊的光陰虛耗中涮了個無底深淵?
打掉重練代價太大!在原基礎上做最小改革,才能殺出血路
作者:洪 蘭2021-09-03
看到最近阿富汗人民逃亡的慘狀,不禁想,如果美國總統在下令撤軍之前,有看一下本書第五章以色列成功救出人質的那一段,學他們先沙盤演練一下,說不定就不會輸的如此狼狽了。
科學前進的方式!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想到前人未想到的
作者:洪 蘭2021-08-21
《萬物簡史》雖然說是簡史(short history),但是帶給你的知識比正史更多,因為它讓你看到了過程。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去找證據來反駁,書中的例子告訴你,科學正是用這個方式前進的。
鄭州特大暴雨的氣象背景
作者:林超英2021-07-23
7月20日下午河南鄭州下了一場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泛濫成災,內地網民形容是「1個小時下了150個西湖」。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為我們詳細解說造成這場超級暴雨的氣象背景因素。
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03
江才健常年在第一線與大科學家交流,深刻了解到他們與我們對於科學的認知有着相當大的差異,相較之下,這些大科學家更敢於質疑。
芝大學生「估波」打敗機械人的啟示
作者:艾雲豪2021-07-01
分析球賽以至社會政經金融現象,有用的參數本來就不多;況且,參數本身也很有可能每分每秒在變化,所謂球局和世事變幻無窮,無法量度,在這個情況下,人還是機械的分析厲害?
砥礪前行──從減碳到碳中和
作者:余遠騁2021-06-28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香港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設立願景的同時,也必須付諸行動,為達至碳中和「砥礪前行,重新出發」。
科技素養教育三級制 有效推 IT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1-06-07
學界對政府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課外增潤計劃持不同意見。對於熟悉STEM教育的學校而言,它們可以利用政府的資助加強學校現有的設施,當然鼎力支持。但對科技陌生的學校,要求它們適當使用,卻不容易。
黃錦輝教授:袁隆平解決糧荒問題提升國力 加強科普教育讓香港學生了解國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在港少人關心。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香港年輕人對袁隆平所知甚少,他的貢獻不單止解決糧荒問題更提升國力,所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須加強認識國家科技。
擔心電磁輻射礙健康?科技或可幫幫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25
網絡世代中,都市人總是機不離手,可是你知道手機輻射對人體有什麼長遠的影響嗎?環境局局長在回應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曾提到「電磁場超敏反應」一詞,到底那代表什麼?我們患有那種超敏反應嗎?
數字會說話?洪蘭:小心被騙
作者:洪 蘭2021-04-27
數字有時看起來很公平,但是碰到跟人有關的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因為不管什麼政策,永遠會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