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將會是李家超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常言「政通人和」,縱使有最卓越的團隊,若缺乏市民的支持,政務成效恐怕仍然難以彰顯。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早前在財庫論網誌撰文指出,氣候變化問題不分國界,深刻影響每個人。政府期望市民大眾可以身體力行,透過不同形式為共同應對氣候問題出一分力,團結力量,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就4位港大專家袁國勇、孔繁毅、龍振邦和薛達聯名撰文,建議應取消學校快速抗原測試,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周日(17日)表示,為了讓學生可以有正常的面授課堂,當局會用各種最好的防疫措施保護同學上課安全。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政府將全面推動愛國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從而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教育局將全面、有系統地支援學校,呼籲社會各界必須團結,才能為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打開新篇章。
25年的慶祝回歸日子裏,不再要人陪跑而選出來的特首,沒有了抬棺材叫口號的人,是否一個新時代?對我本人來說,這個里程碑令我對西方傳媒終結了幻想,對於這種西方式吵吵鬧鬧的政治遊戲,是愈來愈沒興趣了!
與其兩地相關部門在預約酒店的數量、入境人數以及隔離天數等方面做出加加減減的調整,倒不如想辦法突破固有框框,例如讓港澳地區的防疫措施和防疫標準,與大灣區其他9個城市互相認可。
香港長久以來對於教育和文化藝術只花錢在活動,而不花錢在培養香港人,這正正是2019年動亂爆發的一個原因。大家不知道香港的文化價值,從而有很多怨氣累積。
公共資源有限,若房屋標準定得過高、出售居屋定價過低,再加上購買公營屋有機會賺取高回報,公營房屋只會淪為抽獎遊戲,偏離公營房屋的政策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訂KPI時,當局必須具備靈活性,不宜太死板,切忌把個別KPI獨立處理,引致政務成效顧此失彼。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1日的講話中,要求香港政府提高治理水平,特區政府如何回應?一起聽聽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的分析。
目前香港最棘手的地方,是幾乎所有範疇的走勢都是見頂回落。筆者相信現在中央也感受到香港的國際地位開始動搖,特區政府及各界人士須在安全與穩定的前提下,保住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提議的立法會前廳交流會周三(7月13日)首次舉行,李家超早上率領3名司長及3名副司長一同出席,分別與議員交流,就市民關注的不同事項交換意見。
看世界亂局,俄烏戰亂近半年;美國獨立自由日,多宗人民被冷槍射殺案發生;日本安倍遭刺殺;斯里蘭卡宣布破產,亂象愈演愈烈。「穩定」兩字,於自由的香港而言,各界更要好好珍視,認真善待。
美國駐港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周一(11日)在美國商會發表臨別演辭,批評中國近年逐步「拆毁和破壞」香港的自由和高度自治。特區政府發言人及外交部駐港公署予以強烈譴責。
新任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周一(7月11日)宣布, 7月15日起將規定居家隔離人士戴上電子手環,而未來確診者的「安心出行」二維碼將會變成紅色,以限制確診者、居家隔離人士等高危人群群組出入,預防病毒傳播。
疫情之前,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已在不斷下降。在動態清零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的情況下,作者相信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只會繼續下跌。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2-07-12
政府和社會應着力培養青年國家認同、提高民族自豪感與主人翁意識,同時還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的發展大勢。
創建香港必定不能建基於對失敗的憤恨、仇視,而是建基於勇氣、韌性,以激發人們找到生命的溫暖。捍衛真理與善,讓市民看見香港值得存在、值得捍衛、值得為此而付出、值得香港人願意重新投入這個共同體。
雖說《基本法》基於私隱和個人權利的問題,未規管高官直系親屬的國籍或外國居留權,但中國的事情很奧妙,更何況這涉及政治忠誠的問題。
我建議李家超特首將香港定位為一個「戰略城市」,在全港形成具有戰略思想的氛圍。除了在戰略上解決香港內部的問題之外,亦應緊密連繫內地和對接全球,強化香港優勢,講好中國故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1日的講話被外界評論有重大意思,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習近平已明示2047年非一國兩制大限,不能將所有外國聯繫當成外國干預事務。
新民黨11周年黨慶,周六(7月9日)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典禮,身兼新民黨主席的新任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致辭時說,新民黨早前在立法會選舉勝出5個席位,成績令人振奮,將繼續為香港培養年輕政治人才。
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香港警察學院結業會操致辭時,勉勵畢業警員無負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期望,要致力維護國家安全及穩定香港社會,以推動香港社會長遠發展,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術數名家文相濡以天地人看世界局勢變化,下半年將有什麼變化?新冠疫情究竟幾時結束?一齊聽聽他的分析。
鄧小平所樹立的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和核心原則依舊是一國兩制的基石,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指導意義。對中央和香港特區來說,廣泛宣揚鄧小平的論述有助於糾正香港人對一國兩制認識的偏差。
粵港關係發展關鍵問題,在於香港對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認知,融入是必須的,而粵港澳大灣區是順理成章的落腳點。以此作為抓手,粵港關係勢必會在一個更高的起步點向前邁進。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入境限制,人才不易從外地調動補充,尚幸5月開始放寬外國人入境,希望可以稍為紓緩來港人才的需求。我們愈延遲對外開放,愈影響經濟復甦,也愈令人才流向其他疫後開放較快的地區。
在香港這個人均GDP 4萬多美元、政府財政儲備高達9000多億的富裕社會,這些孩子連基本生活都缺乏保障,居住環境惡劣,正常學習受影響,他們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很難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接受本社獨家專訪時表示,多年來都認為食物環境衞生署的工作令人失望,在疫情期間的表現足以反映這個部門亟待改革。
馬時亨認為,港府的首要任務是挽回市民的掌聲和信任,而首項工作便是改革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環境衛生署。他認為署長需要具備什麼特質?他對改革工作又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