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求是》刊習近平講話 促着力擴大內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15
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15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的一部分《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
夏立言訪問北京及其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3-02-13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問北京,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兩岸新冠疫情肆虐3年後,這次訪問無疑是開創性的。國民黨仍是有巨大潛力與大陸當局討論「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讓所有持份者都能接受的唯一政黨。
架設兩岸民眾心靈之橋
作者:郭一鳴2023-02-11
廈門和金門的心靈之橋早已搭建起來,而當金門民眾期望看到的廈金大橋和廈金特區生活圈建成之日,不僅會將兩岸一家親推進一大步,也是兩岸和平統一快將實現之時。
氣球事件背後的中美博弈
作者:雷鼎鳴2023-02-11
布林肯就算到訪中國,也不會有成果。在此時節,既然沒談判籌碼,還想威逼中國讓利,豈不白痴?布林肯也算知機,借着氣球事件虛晃一招,不去北京,算是聰明了。
帝國對峙──中國夢與戰爭幽靈
作者:馮可強2023-02-07
美中兩大帝國的共存、對峙與競爭,將會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地球面對的各種可持續發展問題,愈來愈急需全人類去協力解決;期望美中兩國能增加合作,共同維護地球家園與全人類和平,盡大國的責任與義務。
絲路十年.開花結果──美國施霸權.絲路廣結緣
作者:陳鳳翔2023-02-07
耕耘十載,基建狂魔落成多國項目,180多國和組織簽下200餘份合作文件,140國以中國為主要貿易夥伴、中歐班列增加至每年1.6萬列。
天下主義?世界秩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馮可強2023-02-06
中國政府和人民不能只從中國看周邊,也要從周邊看中國。周邊國家所看到的不單是領土主權之爭,也會擔心強國強軍的中國會否成為一個擴張型的新帝國霸權。
一元復始:應對中美博弈之道
作者:彭泓基2023-02-06
「復」卦給我們的整體啟示,就是「有過則改、親善向善、屢過屢改、合而不流、從善而行、擇善固執,若執迷不悟,則凶。」應用這個原則去分析世間事物,尤其是如今的國際大勢,中美博弈的結局,一目了然。
秦剛的電話外交與其特色
作者:盧兆興2023-02-06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採取了密集的電話外交,致電俄羅斯、巴基斯坦、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荷蘭、沙特阿拉伯、阿根廷、阿富汗、土耳其和日本的外相和外長。他與所有這些國家的外交對話均有些共同特點。
美軍導彈擊落中國氣球 外交部強烈不滿抗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05
美軍在南卡羅來納州對開的大西洋上空,擊落飛越美國領空的中國氣球。中方則對美方擊落無人飛艇表示強烈不滿,指美方嚴重違反國際慣例。
布林肯押後訪華 指「氣球事件」不可接受 京智庫憂外部安全風險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04
美國境內上空出現氣球,被華府懷疑用作中國間碟用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因而宣布押後訪華行程。中國外交部表示,飛艇屬民用性質,對事件表示遺憾,將確保雙方持續溝通。
中國「既濟」台灣「不濟」的現象
作者:張建雄2023-02-02
從兩年的時空來看,中國經濟成長目標基本達標,是「既濟」。當然由彭博、路透社等所選擇的西方經濟學家,大跌眼鏡,失望兼失威,又錯一次而已。
中共這一輪政策轉向的意義
作者:袁彌昌2023-02-01
中共在經濟和外交上確實皆陷入困境,不得不放低身段,挽回外界信心,並減緩來自美國的壓力。
何為中國?──人民之問與世界之問
作者:馮可強2023-02-01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今天的中國是處於一個古今中西的交匯所在。二十大報告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具體要問什麼?
美英政府擅長特務滲透和扶植傀儡
作者:陳鳳翔2023-01-30
一個政府沒有自己的情報組織,而敵方則在自己土地上散布了代理人和扶植的傀儡,管治必然困難重重。
談兔也談中國出生率
作者:張宗永2023-01-30
踏入新年,根據最新統計,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居首位是超越14 億人口的印度,除了量之外,更令人關心是中國的生育率急跌。
北京與台北在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巴拉圭的外交角力
作者:盧兆興2023-01-30
近年,拉丁美洲成為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重要和刺激的外交角力場,這些國家包括目前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和巴拉圭。
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
作者:彭泓基2023-01-24
在這些爭奪資源的過程中,一個國家或群體的綜合競爭力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其中尤以科技為主。當年鄧小平專注於科技和教育,如今大家都能體會到他當年的智慧和遠見,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
2023年全球政經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與隱憂
作者:劉寧榮2023-01-24
世界經濟不會走向衰退,至少就中國而言,2023年中國的經濟應該可以走向一個緩慢的復甦。
告別新冠病毒的政治:對全球和大中華地區管治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3-01-23
隨着2023年兔年的到來,大中華四地的經濟、人文交流、對外貿易和產業回暖有望快速復甦。如果是這樣,2023年將在社會上更加令人興奮,經濟上更加活躍,國際互動更加活躍。
城大公布2022京港台新聞人物榜及數據回顧 普京、習近平雄踞20載榜首
作者:編輯精選2023-01-22
香港城市大學早前公布2022年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及20年綜合榜大數據回顧,共有18人在三地均上榜,其中16人是政治人物,中美兩國政治人物照舊高踞榜首。
台海局勢是俄烏戰爭翻版?
作者:陳景祥2023-01-20
大陸一直反對外力介入台灣,但美國及其盟友對台售武、加緊圍堵中國也一直沒有停止過!這種對着幹的形勢,最終可能會重蹈俄烏戰爭覆轍,台海終於難逃一戰!
自由網媒成功.國家勝利在望
作者:陳鳳翔2023-01-20
美國的反華政策,喚醒了沉睡的獅子。今天,看到愛國的資訊網台成功地站上峰嶺,深深感受到國家勝利在望。
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出爐 梁振英續任副主席 甄子丹上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1-18
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共2172人名單出爐,王滬寧是唯一入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單又顯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退任,另一位副主席梁振英留任,前特首林鄭月娥則不在名單上。
從易經智慧看中美博弈 中國外交如何因時制宜?
作者:彭泓基2023-01-18
我們《易經》的智慧是公元前1050年已存在了,距今3000多年。相比之下,Graham Allison在2012年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相差了5000多年!中西文化高下立見,也解釋了為何中國必勝。
日韓事件 欠外交照會累事
作者:湯文亮2023-01-18
今次日韓有條件限制中國人入境,又要入境的中國人戴黃、白卡,困小黑房,用軍警押送中國人做核酸檢測,極盡侮辱之事。日韓如果沒有一個外交照會,到入境才羞辱中國人,這便是不對,中國反制亦合情合理。
皇恩浩瀚之餘 長遠未減政策風險溢價
作者:張宗永2023-01-17
這一兩年北京一些重要措施,從好的方面想,都是為了老百姓的福祉,但執行時所產生的collateral damage,代價很大,惹人質疑達到同樣的目的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中國滿足非洲基本需求的外交及其啟示
作者:盧兆興2023-01-16
從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最近訪問非洲及其相關講話來看,中國一直在採取以滿足盡可能多非洲國家的基本需求外交政策。不同於帝國主義時代剝削非洲的殖民列強。相反,中國急於避免非洲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欠債。
從白宮文件看美國疫情防禦及退場策略
作者:尹瑞麟2023-01-14
中國取消嚴格疫情管控措施後,新冠感染席捲全國,出現藥物搶購潮等亂象。到底西方國家──特別美國──是如何考量其管控大型疫情的防禦及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是否值得中國參考?
從香港魚類學會談到面向蔚藍和弘揚海洋文化
作者:關品方2023-01-13
現屆特區政府的特點是積極務實不空談,腳踏實地做實事。希望在海洋文化、海洋經濟和魚類保育等方面,特區政府同樣有好表現,不致辜負港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