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春天悄然降臨──中醫如何因應時、地、人用藥?有什麼食療可以消滯袪濕?
作者:陳妙霞2024-02-15
典型的嶺南春天氣候已悄然降臨。這氣象提醒我在用藥方時,要加添化濕、芳香、醒脾的藥材,例如藿香、橘皮、陳皮等等。
一堂中醫藥常識課
作者:郭一鳴2024-02-09
我冒昧問馮教授:自古至今中醫師看病都是望聞問切,中醫學的進步體現在哪方面?我以為這個問題很無知很naive,沒想到馮教授卻說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無聲療癒者
作者:陳妙霞2024-02-02
當基本的保養(早睡早起,飲食有節,情緒平穩)無做好,外加的種種補品也是徒然。張弛有道,休作有時是養生立命的一貼良方。
劇烈的痛 「生蛇」驚魂
作者:陳妙霞2024-01-26
最近忽冷忽熱的天氣,令人容易受寒而生病,看診的地方也接連來了好幾個患面癱的病人。一般的面癱並不難治療,只要及早開始做針灸,通常10至15次治療已能痊癒。但一些頑固性面癱是非常難以治癒的。
眼望望
作者:陳妙霞2024-01-17
經常眼望望,的確令我望到很多不尋常的事物。反覆不斷的訓練,是令人眼利的最基本的功法,司外揣內,見微知著是中醫望診的一大特色。
怎樣hea住瘦?
作者:陳妙霞2024-01-08
「食極唔肥」只是少數人的天賦體質,想保持健康及理想體重還需要持之以恆的自律心!
2023年度十大最受歡迎影片出爐 專家學者論盡中美博弈影片高踞頭三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29
灼見名家今年製作了一系列視頻,包括走訪專家學者,以及輯錄名家演講和聲演精選文章,從多元角度為廣大觀眾解構今年熱門時事議題,獲得歡迎和好評,重點議題包括中美博弈、都市病、俄烏及以巴兩大衝突等。
劉銅華教授:重視「抑病毒」與「抗發炎」 新冠疫情不重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8
劉銅華教授坦言,近年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需要更具系統性的防治方法。在中醫藥防治方面,要抓住「病毒」和「炎症」兩個重點,着重消炎和提高免疫力。
仝小林院士說「態靶辨治」:中西醫結合未來之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30
仝小林認為,中醫長於「調態」,西醫強於「打靶」,二者各有利弊,可取長補短、互為補充。
失語的中醫──該如何合理地論述中醫?
作者:施林海2023-11-03
在真實歷史中,中醫是處於百花齊放的大雜燴狀態,具有不同診治思路。如將之歸纳,可分為兩條重要主線,一條是着重形而下的辨病施治,一條是偏於抽象的辨證論治。了解二者的內涵及分別,有助增加對中醫的認知能力。
楊貴妃也有狐臭煩惱?臭汗症中醫藥有秘方!
作者:温愛詩2023-10-18
中醫學認為狐臭的病因病機,主要由於父母的遺傳體質,或因其濕熱鬱於皮膚腠理,臭汗外溢而成。
善用人工智能 提升中醫效能改善形象
作者:黃錦輝2023-10-10
除引入生物科技之外,以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為例的創新科技,在中醫應用上亦同樣重要。「創科+中醫」在提升中醫的效能同時,亦可以改變大眾對傳統中醫的印象,令到年輕人更重視及更廣泛地採用中醫,一舉兩得。
如何為新冠肺炎作中醫診斷?──必須條件和主次關係
作者:施林海2023-10-06
仝小林院士的「寒濕疫」辯證思路,很值得細心體會。我們從中既可以了解中醫臨床思維的「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也能夠認識中西醫配合中的主次關係。如此必可加强我們對於那些似是而非「中醫」論述的鑒別能力。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作者:施林海2023-09-23
盲目拔高、不符合史實的「歷史」論述,看似往中醫臉上貼金,但卻很可能會混淆傳統中醫的本來面目,導致我們無法從歷史中獲得啟發及反思,更無助處理現實問題。
板藍根之前世今生──為何它能夠成為國民神藥?
作者:施林海2023-09-16
由前世的寂寂無名,到今生的聲名鵲起,再到現在的國民神藥,板藍根只用了不夠半世紀的時間,就遙遙領先那些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中藥,成為橫跨中西醫學,左右逢源的萬能中藥,堪稱中國藥物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觀奇葩。
如何反思板藍根治療新冠熱潮?──來自民間和專家的聲音
作者:施林海2023-09-09
深受元素論和實證觀洗禮的現代人,真的要去了解傳統中醫,一點也不易。但既然運用了中醫藥,那就要弄清楚,在思維和操作上,中醫和西醫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系統。這是搶購板藍根或其他中成藥之前,必須弄明白的問題。
板藍根可以治療新冠病毒?──元素論和整體觀的混淆
作者:施林海2023-09-09
用現代科學來研究草藥,如此思路當然可以,但必須認清的是,這是一種和中醫基本上毫無關係,依然處於初步嘗試的進路。這種思路充其量只具參考價值,絕對不能本末倒置,以免步入廢醫存藥的歧路。
父親之死因中醫?──再論魯迅的中醫思路及相關啟示
作者:施林海2023-09-02
中醫的許多論爭,都源自定義分歧。只有弄清定義,了解核心,分清必須條件和充分條件,我們才有坐標準則,就能夠弄清那些反對中醫言論之問題所在,也能夠鑒別某種支持中醫思路中所蘊含的方向性錯誤。
反對中醫,底蘊何在?──從《驗方新編》看魯迅的中醫認知
作者:施林海2023-09-01
在中西文化激盪的五四時代,魯迅致力批評中醫,其背後隱藏著揮之不去的「西學鏡像」。但這面鏡子能否折射出中華醫學的本質?從魯迅視爲臨床寶典的《驗方新編》入手,不難發現他對傳統中醫並不了解,認知近乎淺薄。
林冠傑中醫師:冷熱溫差、飲食習慣、情緒起伏 增加中風機率?中醫如何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疾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27
中風,是一種在腦部血液供應受到幹擾時發生的嚴重疾病,是香港「第四號殺手」,如何預防和處理中風?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中醫優勢 究竟何在?──中醫急症專家劉方柏教授所見
作者:施林海2023-08-25
劉方柏教授説,「中西醫各有優勢,但西醫的優勢卻相當明顯,而中醫的優勢卻常被人們忽視」。爲何忽視?很值得探討。探討是爲了還原中醫本相,令我們在某些流行卻偏頗誤導的觀念外,找到更為合理的中醫認知及論述。
上火、濕熱從何來?──從三因制宜到因發知受
作者:施林海2023-08-22
人與環境關係密切,但並非機械式的直接對等,最終還要看人體對外界因素之反應,具體症狀才是決定病邪性質的根本依據。這就是「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之本意,有助減少自我體質認知的方向性錯誤。
夏季提防「香港手」(手癬)
作者:温愛詩2023-07-31
手癬的發生往往比足癬會遲好幾年,通常是由足癬傳染過去的,形成所謂「兩腳一手症候群」。由於手癬相對較少見,一般由足癬、股癬傳染而來,所以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非常重要,可減輕復發機會。
林冠傑中醫師:如何防止再患上新冠肺炎? 飲食運動有什麼宜忌? 有助清肺除痰食療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31
新冠的影響力雖已逐漸在我們生活中淡去,但仍要注意如何避免再次中招。中了新冠之後再注意什麼?哪些藥材和食物有助於化痰止咳?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風熱感冒咽喉痛──從中思考兩個問題
作者:施林海2023-07-28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在東漢時已提綱挈領地説出臨證名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症治之」,即是該用何種思路、方劑和藥物,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態再下決定,而不可反其道而行,被理論和觀念牽着鼻子走。
林冠傑中醫師:新冠及感冒引致喉嚨痛怎麼治療?中醫古方鹹竹蜂為何見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3
新冠及感冒引致喉嚨痛怎麼治療?中醫古方鹹竹蜂為何見效?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的分享。
肌肉縮水怎麼辦?
作者:施林海2023-07-21
根據中醫理論,腎虛和脾虛是肌肉流失的兩大主因。腎主先天,主人體精氣之盛衰,脾主後天,乃氣血生化之源,主導肌肉。在治療方面,既需保持適當運動,也可以用單味中藥、複合方劑或針灸,多管齊下,以延緩肌肉流失。
林冠傑中醫師:世衛第二號疾病殺手──情緒病是怎樣形成的? 中醫如何辨證論治紓緩壓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16
情緒病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第二號疾病殺手,中醫如何辨證論治紓緩壓力?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分享。
為何要穿開襠褲?──中醫角度論兒童體質特性
作者:施林海2023-07-14
家長需要正視孩子的體質偏向,不但要予以飲食調理,更需調整生活習慣,從根本上改變孩子「三有餘而四不足」的狀態,而不是南轅北轍,火上加油,忽略孩子之身心需要,令不足的更為缺乏,令多餘的更加泛濫。
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逝世 享耆壽94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07
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本社專欄作家朱鶴亭老先生周二(6月6日)中午在廣州病逝,享年94歲。為弘揚中國文化,朱老著作等身,出版過不少著作,內容涵蓋養生、醫藥及武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