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中美大國博弈 香港經濟如何突圍──專訪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3
香港經濟能否突圍,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認為要留意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短期內不會改善,長遠來看,中美博弈結束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美國將中國打垮,二是接受中國,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THE亞洲大學峰會|地緣政治影響大學角色 段崇智:大學合作如維他命般重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1
段崇智校長表示亞洲大學應該繼續發揮其在知識方面的領導作用,促進合作和交流,以及互相學習,推動亞洲大學的進步和發展。他用「維他命」來比喻大學之間的合作,強調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有助改善大學表現。
THE亞洲大學峰會|跨學科聯手 應對未來社會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1
亞洲高等院校的研究正蓬勃發展,但正面臨人口老化、氣候暖化等挑戰。在中大舉行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高峰會中,來自不同地區的大學領導層均表示,需要發展跨學科研究以應對未來的社會變化和挑戰。
對課程設計各方面的提問──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作者:黃顯華2023-06-30
2022年中央政府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當中筆者對修訂原則、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實施等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答。
THE亞洲大學峰會|促學校應對氣候危機 學生成變革急先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30
世界各地的氣候危機正在為大學打造新的全球合作模式,這將給學校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論壇通過分享校園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學生作為變革者的作用以及與政府、企業的合作,為大學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提供新的方向。
THE亞洲大學峰會|新加坡國大校長:善用專業知識 助建宜居城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30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教授表示,亞洲將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勞動力下降及過度都市化問題。他認為亞洲大學應攜手合作,共同制定研究戰略,為亞洲創建美好新願景。
價值觀:為何而存在?
作者:程介明2023-06-30
在新的社會形態下,個人的價值觀,愈來愈成為個人前路的決定因素。一個人價值觀的養成,學校教育就成為關鍵。
從新一波殺校潮再出發
作者:黃冬柏2023-06-30
隨着學生人口的流動,其實不論是否有收生困難的學校,亦應秉持拓荒精神去考慮搬校。因為新發展區的區民對學位的需求,並不只會集中於某個類型或等級的學校。
邁向博雅大學 建立文化仍任重道遠──專訪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9
嶺大堅持博雅教育,對教學質量和任務有一定要求,是必然和必須的。鄭校長表示,他到嶺南之後有否建樹,留待同事批評和評價。但他自承,這10年間在改革規章制度、人事管理等方面初見成效,唯在質量文化上仍須努力。
港大辦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校長年會 探討可持續發展未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9
今屆年會的主題為「從創新到實踐: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解決方案」,有來自51間大學逾140名校長和高層人員出席,聚焦討論如何夥伴協作,應對目前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THE亞洲大學峰會|政治前景不明 為創科跨境合作帶來什麼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9
近年許多大學利用政府政策和不同資金,發展跨境合作夥伴關係,特別是在創新和創業領域。但是不同地區的語言、商業模式、溝通風格和法律系統均存在差異,對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帶來挑戰,要如何解決?
讓學生成為研學活動的主體
作者:曹啟樂2023-06-29
學生要是研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翁,研學活動才富有教育意義。不單是學生對考察的地方的認知有所提升,對內地的發展掌握更多,並且對個人的成長,也有正面的幫助。
考試的見微知著
作者:潘銘基2023-06-28
評核學生成績的方法有許多,更多人願意使用的是持續性的評估方法。不過,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似乎一直擺脫不了考試便是最佳評核方法的想法。
成長的天空──畢業篇
作者:陳家偉2023-06-28
升中,不單是小六畢業生的挑戰,我認為父母的挑戰更大、更深,願孩子們懷着信心成長,家庭和睦有愛!
從匙羮看進化
作者:教育大同2023-06-28
教養一直在進步,我期待着輔助教養下的孩子,建立更有愛和包容的新世界。
QS最新世界大學榜 本港學府排名全下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8
本港有5間大學名列全球百強。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名同列第26位,已是全港最高,但今年的排名較去年跌5位;中大排名第47,較去年跌9位;科大排名第60位,較去年下跌20位。
透過知識管理 適應世界急變 教商實行有差異
作者:朱啟榮2023-06-28
知識管理是最重要的工具,通過知識管理的過程可以促進個人隱性知識的增長,以致學校成員可以彼此分享個人知識,並從與其他人交流分享知識過程中獲得嶄新的詮釋。
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
作者:卓王詠詩2023-06-27
冀望各家長由今天開始細心了解孩子強弱及興趣後,慢慢了解如何引發及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
張仁良教授8月榮休 自言10年教大校長之旅滿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6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即將卸任,他自言希望將任內管理風險、控制損害的經驗與大眾分享,又希望重操故業,繼續教授金融學,以及擔任不同公職,為社會服務,開展人生新一章。
十年校長生涯最難忘的時刻──專訪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6
本社日前獨家專訪即將榮休的嶺南大學鄭國漢教授,從10年校長生涯的回顧、博雅教育的看法、嶺大新發展、大學愈趨政治化的觀察乃至中美角力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等皆有觸及,今日率先刊登他最難忘的兩次政治事件。
校董會永遠榮譽主席江可伯、主席林廣兆、副主席李祖澤、校董潘燊昌、Jane Zhang:香港珠海學院命名有何典故?校名透露了創辦人什麼心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6
香港珠海學院經歷私立珠海大學、珠海書院、珠海學院,如今即將回歸創始的珠海大學之名,75年走來實非不易。本集「智珠驪探」將分享江氏家族傾力創校、後繼者承辦學院的珍貴往事與家國情懷。
AI的現在與未來對教育有何影響?
作者:周慧儀2023-06-26
未來,隨着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將在更多領域中發揮更強作用。究竟AI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會是危機,還是良機?
中大協辦泰晤士亞洲大學峰會 逾500全球學者探討亞洲大學未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4
中大協辦2023年泰晤士亞洲大學峰會,是香港近5年最大型高等教育會議。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會上表示,要維持競爭力,擴闊發展前景,大學不能固步自封,應積極促進跨境合作。
與香港中文大學一起成長的學系
作者:潘銘基2023-06-24
在中文系裏,學習的、研究的,包括了中國傳統學術,本無可疑;但要推廣,即將象牙塔裏的學問影響到塔外的世界,一點也不容易。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容易的事情,推廣之餘,更不能退讓。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社創教育與社創知識體系
作者:紀治興2023-06-24
傳統的教育進路是「知、明、喜、行、慣」,但面對創新、解難、批判思考等複雜概念時,卻易學難精。所以,我們學會與大專院校推動社創理論課及實習課,讓同學切身處地到社企當中工作。
金融向善
作者:程介明2023-06-23
在中國,一般以為在社會主義社會,政府行為可以解決一切。但是在教育這種複雜的領域,裏面又夾雜着深層的文化因素,要靠政府徹底解決相當困難。像「真愛夢想」這樣的公益組織,似乎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商業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3
科技的力量驅使商業教育變革,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身處創新的前沿,需要學習和善用科技,發現新的機會。
自閉症無得醫的謎團
作者:彭智華2023-06-23
現時,香港的自閉症個案持續攀升。縱然在醫學角度上,自閉症是「無得醫」,但教育者應適當地調節教育重點,把學習或適應的任務分拆成數個小任務,幫助孩子建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CityU SCOPE與遵理加強合作 為莘莘學子提供多元出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2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與遵理學校於6月20日簽署一份合作同意書,支持遵理學校的中學文憑模擬考試考生,若附合資格將可獲國際學位基礎教育文憑或英國大學榮譽學士學位課程有條件取錄。
珠沉滄海惕勵璀璨 家國情懷圓滿香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1
香港珠海學院經歷私立珠海大學、珠海書院、珠海學院,如今即將回歸創始的珠海大學之名,75年走來實非不易。本集「智珠驪探」將分享江氏家族傾力創校、後繼者承辦學院的珍貴往事與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