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身份的獨特性就在於一國兩制。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思考「中國香港人」身份的內涵和培育條件,特別是為了延續一國兩制的生命力。
通識這樣的科目,原意是為了讓學生拓闊知識基礎,啟發學生思考,令學生有學習的興趣,但到頭來只為應付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違反原意的。
吸取疫情期間大量使用IT推行網課,這個經驗或會帶來改進,除有老師或團體推行新型的網絡化創作活動外,還有新設計借用文字以外的媒介讓學生進行創作。
近年又掀起通識科爭論,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坦言,其課程設計不理想太考試導向,課程太豐富深度超出高中生水平。因此,教育局需要重新審視通識科的路向。一起聽聽劉教授如何解釋。
本文繼續討論從知識管理角度對學科教學知識的另外三個觀察,解釋老師如何從過去的具體經驗,套用在新的情況以調整教學方法,適應不同的教學情況。
近幾年國史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上民間組織亦積極配合,國史教育的發展似有陽春之勢;但殷鑑不遠,國史在香港戰後的發展始終反覆無常。
在香港,編程科技和AI關係密切,雖然仍未有清晰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和課程框架,已多被打造成中小學及幼稚園「未來教育」的學習課程,反映了背後的潛在機會。
疫情下,老師的面授課時大幅減少,學生在學習上要有突破,不能再以傳統課堂的思維,過分倚賴老師課堂教授的知識,必須要成為自主學習者。
近年有聲音指香港缺乏科研人才,背後關乎學生興趣、出路等多種原因,但有想過是教育偏重語文科,尤其是英文科,忽略培訓其他學科知識所致嗎?
接種疫苗是對抗疾病的最佳途徑,有紀錄以來,曾經發生的種種疫症,最終都是以疫苗控制。一生人接種的疫苗也夠多了,多一種又如何?
“No one size fits all”一個能適用於海外或他校的教師評鑑制度,未必就適合自己學校使用,但願本文能提供一個教師評鑑制度的參考模式,透過評估過程,讓評鑑者與被評者都感覺有用、有意義。
孔子的偉大之處,實在多不勝數,中國歷朝歷代,多少人前赴後繼,以傳燈火。
利用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等先進科技是促進創新教育,構建快樂課堂的法寶。香港教育城日前頒發「創新教師獎」給得獎者的故事,為香港教師帶來很好的榜樣。
什麼是真正的人權?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正義?在新通識課程中都應認真探討。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人權和正義並致力捍衛之,顯然也是「公民」應擔當的責任。
人不是孤獨地活在荒島,人能感通他人才能與人溝通,建立關係;親情,友情、師生之情、上司下屬之情,不只是愛情。
近一年,可以看到中國各省中、小學校,都發布了地區或校本特色的人工智能學習課程。本地AI教育研發及藝術學習應用上有什麼可以借鏡?
師生的情誼可以是很疏離的幾年,之後不再延續,但也可以親如家人,彼此關心,終其一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是閱讀相當數量的高質素篇章,不管是精讀範文或是略讀補充文章,不管是老師課堂講解或是學生課後自習,都不容偏廢。
作為教育工作者,為國家育人,不會不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理,校長應在自己的崗位上盡點責任。
教評會周四(3月25日)發出聲明,指現時學校的復課情況相當順利,肯定教育局的安排,並且提倡如果復活節假期後,疫情再趨穏定,應該盡快在小學方面實施2/3的學生回校面授課堂。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自古以來」的,而是外向型、複合型,且多元複雜的。在「新香港」下,這些觀點和討論會否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會定於一尊呢?對於往後香港的身份認同培育,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本文綜合幾位華人學者的研究心得,重新反思Shulman(1986;1987)所提出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中文翻譯名稱,並從知識管理角度探索學科教學知識。
孩子的自信只有一個來源,就是長期被肯定。假資優被戳破時,傷害更大。
自融合教育開展後,融合生數目已接近5萬。我們都知道不是所有紛爭都可通過溝通就馬上解決,但有效的溝通至少不會使問題迅速惡化。情緒教育的重點是我們着緊彼此的關係,希望最終達致雙贏。
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實在仰望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和大學制度。中國政府明白階級定性、推薦入學等禍害不得不除。
在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中國進行課程改革是一個複雜的工程,要對這個工程進行評價實在是一個更複雜的工作。歷盡艱難,20年新課程改革到底帶來了什麼?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校長梁冠芬重視「信義人」的特質和歸屬感,組織「信義校友籃球隊」,連繫不同年代的校友,不但贏得不少獎項,校友們更以不同方式回饋母校,照顧師弟妹。
從2017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到「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可見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在香港教育發展中形成多重的糾纏。到底教育局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隨着時代的轉變,教師既要學習在新常態下進行教學,為什麼評核的方式卻不會以新常態的角度和要求去檢視呢?
網課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要求與傳統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近一年的網課學習參與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已培養出新技能或學習策略的改變。展望恢復面授課時,老師仍會採用類似網課教學的方式,發展成虛實互補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