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自由興趣多元靈活學習
作者:何漢權2024-10-18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每一位高中學生實在要享有連續3年學習中史的權利,教育局與學校合力創造獨立必修卻不用考公開試的高中中史科,是應有之義。
我們真的了解教育嗎?
作者:列家誠2024-10-17
SEN學生的父母從來沒有正視過孩子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他們成長之後可能會持續下去,形成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在工作場所、家長和社會中製造出許多問題,而這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
EdConnect:提升學校行政效率的教育平台
作者:何劍輝2024-10-17
網上教育行政平台EdConnect希望能夠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讓他們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中。
程德智:認識及正視校園欺凌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15
早於201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72個國家及地區、收集54萬名學生數據,了解學生的朋輩社交情況。受訪的5,000名香港學生中,有32%表示曾於一個月內多次被朋輩欺凌,情況的嚴重程度屬全球之冠。
人人都有數學腦!用更廣闊的角度來看數學很重要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11
如果能擁抱數學多樣性和數學腦的概念,無論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性別認同、種族或族裔為何,都可踏入廣大、豐富的數學天地。 可惜,大多數的人只知道狹隘的數學,認為數學都有標準答案。我們該揚棄這種思路。
多關注社會價值的教師 表現更優秀?
作者:朱啟榮2024-10-10
筆者平日觀察所見,表現優秀的教師大多比較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筆者建議校長或學校管理層,可以多在教師會議上分享,校內教師能表現出關注社會效用價值的故事,鼓勵教師關注社會效用價值觀。
大多數人的科學教育
作者:黃冬柏2024-10-09
科學科技的快速發展早已令科學知識和應用變成一種技能,就像語文和數學那般,有更多比例的一般市民,在生活中或工作需要上,需要掌握更高水平的科學知識。
安靜的力量
作者:陳許華2024-10-07
安靜的力量從來不是哪種人的專利,幫助內向的孩子找到他們安靜的力量,引導外向的孩子通過內心的平靜來獲得力量,讓他們在自己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教育跨文化的挑戰
作者:程介明2024-10-04
面對馬來西亞華裔人口下降,學生的文化背景、家庭習俗、宗教信仰、歷史認知,都與華人學生很不一樣,很不容易。要先建立跨文化的同理心及跨文化量度,才能有多元的選擇。
我會怎樣去檢視香港特區2024年《施政報告》?
作者:馮文正2024-10-04
筆者多年來,都習慣了留意有關報道,尤其是教育政策,亦會不時發表一些意見。我盤點了一下,2023年10月《施政報告》發表後本人的關注點,並與讀者分享。
盲公竹
作者:孫明揚2024-10-03
教學語言政策之下將本港中學分為中中及英中以應對中學生英語掌握程度不同,訂下以中文或英文作為不同科目教學語言。2005年適逢檢討年份,會有中中學校及英中學校更替的情況,為學界帶來極度不穩定狀態。
嘉許堅強喜樂、持之以恆的學子
作者:李立中2024-10-03
學校相信得獎人所呈現的素質,對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絕不下於學業成績。因此學校認真嘉許,希望其他學生也明白,一同努力追求優質的做人態度。
透過職業專才教育 以學校為樞紐 匯聚力量培育學生職業道德及倫理價值
作者:江浩民2024-10-03
若更多學校願意承擔社區樞紐的角色,結集各方力量,學生一定能在服務他人、貢獻社群的過程中成長,培育相關的工作倫理與職業道德之餘,亦對家庭和社會作出正面貢獻。
無人地球:由香港學童數目減少到世界人口崩潰的現象
作者:黃顯華2024-09-27
過去多是因為氣候、瘟疫、戰爭等災難造成人口銳減;然而這一次,是我們人類親手選擇減少生育、選擇淘汰自己,造成經濟停滯、高齡化社會、缺乏新創活力與勞工力。
從參觀博物館到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李美嫦2024-09-27
國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愈高,愈能對外作多層次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參觀博物館確實是一種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良方之一。
悼念教育規劃先行李越挺
作者:程介明2024-09-27
李越挺也許代表了香港的一代教育官員,在香港教育急劇擴展的年代,努力而聰明地讓人人受教育,香港重要的教育規劃包括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升中派位辦法」都來自李越挺的手筆。
飯圈文化
作者:楊佩珊2024-09-25
飯圈文化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我們應以理性和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它,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和引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第40屆教師節:提升教師地位
作者:鄧家豪2024-09-19
要實現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本港需要更多有國際視野,懂行業知識,具跨領域經驗,能理解政治倫理又愛國愛港的教育工作者。
鄒秉恩x何劍輝:教師如何灌輸學生正確價值觀? 推動價值觀教育的成功關鍵是什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19
什麼是價值觀教育?如何灌輸學生正確價值觀?一起聽聽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鄒秉恩校長談談這方面的議題。
從再培訓課程談中學生的素養培育
作者:吳文軒2024-09-19
有學生曾經和筆者分享,過往參與過一些導師帶領的個人素養和求職技巧課程,不斷玩遊戲,要求他們分享得着和感受。他感到,連自己都沒有概念或理解,導師想我說些什麼呢?到頭來也只是很片面的分享:就是要負責任吧!
香港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作者:曹啟樂2024-09-16
現在香港的學生簽證只限於大學生,每年非本地的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如果開放一定數目的學生簽證給中學生,相信會吸引到一批財政負擔得起的家長,安排子女到香港讀書。
要大量操練試題才會有好成績?──齊來識破學習與評估的盲點
作者:徐俊祥2024-09-13
香港自1978年實施9年強迫普及教育至今已40多年,我們的教育仍困擾在篩選分流的教育氛圍當中,無法自拔。
先進科技:工具也
作者:程介明2024-09-13
運用於教育,人們的態度會很不一樣,因為總有為下一代着想的最終目的,覺得應該是可控的而不是自流的,應該是趨吉避凶的。於是有了運用「目的」的問題。例如中小學生的手機,可以說是全球學校和家長的一個頭痛問題。
STEAM教育,從西瓜波說起
作者:陳家偉2024-09-13
西瓜波的名字來自於它的招牌顏色,紅白相間,但許多人都會問,為什麼不是純色的,為什麼是紅和白,不是綠和黑呢?
為了追求更好
作者:陳月平2024-09-13
事實上,教育界的變化並不會比其他的界別少,但若沒有學習及反思的能力,而是以恆常來面對新事物,我相信穩定反而是阻礙。
香港教育的未來
作者:鄭家寶2024-09-11
在科技飛速發展、全球化加速、資訊爆炸的今天,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這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教育局在2024年推出新一份《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理念有什麼相近的地方?
德國之行看公民
作者:陳奕偉2024-09-10
說起柏林這個遊走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間的城巿,當然也會不其然想起香港。有多大自制才有多大的自由,其實又何嘗不是今天香港與香港教育的寫照?
師說
作者:陳玉燕2024-09-06
又逢一年開學,各位教育同業,讓我們都珍視老師這角色的光榮使命,珍惜一段段在校園同聚共學的師友情緣!
「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舉行頒獎禮 何文匯:《論語》是國寶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05
「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8月31日在浸大饒宗頤國學院舉行頒獎禮。
以推廣《論語》為己任
作者:陳家偉2024-09-04
不同年紀的學生都有能力看懂《論語》,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大道至簡,正是《論語》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