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學校傳統文化的傳承、學校日常運作模式的改變、師生生活節奏的重整,家長及社會在學生的成長及學術需要上心態的調整,是一籃子要處理的事項。
為幫助受疫情影響需要學業支援的中四至中六文憑試學生,港大及中大推出多項線上支援學習系統,幫助中學生暑假留家抗疫的同時,不中斷考試學習。
當學童因為網上學習而熟習了電子產品,導致很多孩子在課餘仍不願放下電子產品,甚至出現沉迷打機的狀況,令家長十分頭痛,家長該如何是好?怎樣才能讓孩子放下電子產品呢?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項目及團結香港基金中國文化研究院分別推出網上興趣班及教學資源,令學生可以善用時間,停課不停學。
東華三院自1870年起與教育同行,提倡全人教育,由小學到中學設有連貫的德育課程,讓學生學習到東華三院「回饋社會,豐盛人生」的核心價值,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的人。
今集冷思熱話請來陳曉鋒博士及何漢權校長一起談談創科教育。隨着大灣區的迅速發展,香港的創科有哪些優勢呢?在國家科技發展上又有什麼貢獻呢?一起聽聽陳博士及何校長聚焦探討。
疫症無情,但人間有愛,學校在應對疫情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時,如何在鋪排學習活動時,關顧學子的不同需要?
齊心抗疫,面對逆境,人心是關鍵。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團結協作往往讓人類克服一個又一個大困難。寄望在下者的自己能夠充分配合領導的工作,恰當地建設;在上者的自己能夠有愛地帶領,展現團隊成員的潛能和力量。
老師的幸福,是來自己對「德性實現和追求」,那是學生能成才及自己的職業成長。
東華三院是全港主要辦學團體之一。東華三院教育科主管吳奇壎表示,東華推動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的教育、近年又着重於價值教育及德育,正因為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不可或缺。
站在教育前線,要思考的是,當「新常態」變成「常態」,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以保有「日常」的優勢,又能善用「新常」好處,為疫情下的校園生活補白?
第4次工業革命所進行的教育4.0改革,確定了高質量學習內容和體驗的8個關鍵特徵。本文繼續介紹第6至8個關鍵特徵,每個特徵只介紹其中一間學校。
東華三院作為全港主要辦學團體之一,董事局透過教育科支援屬校發展,推動全人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為他們提供有意義的經歷,讓學生透過自身體驗去學習正面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塑造整全人格。
一個人技術能力高低還不能真正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所謂「心態決定境界」。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年輕人以更好的心態發展自己所長,才可於社會中順利發展。
政府早前宣布中小學及幼稚園提早放暑假,不少家長擔心子女的學習進度會因此落後。面對疫情,學校如何在新常態下透過網上教學支援學生持續學習,以正向心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疫情進入第5波,病毒更張牙舞爪。應屆DSE 4月的考期或許要再延後,考生心情又會忐忑不安,究竟如何可以圓9月入大學之夢?
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虛假信息是不會停下來的,會繼續湧現。如何培養學生懷疑求真的精神、查找真相的技巧十分重要。
學校的知識管理可以鼓勵教師檢索、應用、分享、創造和儲存靈活智慧的知識以改進教學和學校行政的效能。靈活智慧的知識管理可以加強員工的專業能力,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從而積累學校智慧資本。
家國情懷是引領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培養學生對家庭、民族、國家、社會責任感的上佳切入點。惠州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
今集《冷思熱話》請來黃金耀博士和蔡世鴻校長為我們探討香港的STEM教育。
東華三院辦學已有141年,由中小學、特殊教育到高等教育,屬校遍布全港。東華三院為屬校提供全方位支援,近年加強培訓,協助師生加深對國家的認識。東華三院主席譚鎮國表示,東華三院一直致力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家長對兒女的態度,簡單分為「木匠」與「園丁」。甚至延伸成木匠──工程師──園丁──建築師──牧羊人──放手,親愛的家長,你願意扮演哪種角色?這些,對教師來說,不也是很好的參考嗎?
東華三院辦學已有141年,秉承「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的理念,由中小學、特殊教育到高等教育,屬校遍布全港。東華三院為屬校提供全方位支援,近年加強培訓,協助師生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香港中小學的課程仍欠缺情緒教育的概念及課時,能夠讓孩子認識個人情緒,進而理解別人的情緒,並學習接納及調節情緒的高低起伏。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校間的合作,應較疫情前有更多的默契,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沒有了操守議會,是否就代表教師的操守行為沒有了規範,沒有一個監察或制衡的機制?從教師教育的角度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香港正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生態圈。今集《冷思熱話》 有蔡世鴻校長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大談培育STEM人才之道。其中一樣重要技能,便是解難思維,如何培育?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因生源下跌或由學額學生人數差距所引起的問題。當時曾提出「派位可加可減」的構思,可否從根源層面解決當前結構性學生人口下跌的帶來的困擾?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一群傑出校友於2000年成立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並先後在2002年及2006年開辦港大同學會小學及港大同學會書院。20年過去,教育基金的辦學理念、過程與未來如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