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基督徒投身社創的啟示:社創作為價值教育的可能
作者:紀治興2022-08-18
基督徒社創家的故事,正是活生生的見證,如能放諸當下的價值教育和生命教育,所能強調的就不只包括生命價值,更包括生命的技能(與知識)。
現今世代的學與習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18
中華文化是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學習經驗宜好好發揮。作為現代青年,應主動參與課外活動,認識和了解社會,培養正向品格。定下目標,掌握練習與溫習的技巧,靈活運用。
價值教育──公信力的重要
作者:何漢權2022-08-18
具有權力的一方,是製造公信力的最優先者。政府的一個政策,立法會的一個建言,司法機構的一個判決,以及媒體的一篇報道,都可以吸引大眾注意,觸發公信的建設力及破壞力。
教材統一表述香港非「殖民地」,全方位推展國民教育──專訪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17
新任教育局長蔡若蓮接受鳳凰衛視訪問時表示,教育永遠可以做得更好,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校園環境等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幫助不同年代的學生裝備自己。
甲午戰爭對學生的意義
作者:劉鴻輝2022-08-17
在不同學習階段,按程度教授甲午戰爭,能使學生由淺入深,牢牢領會戰敗的慘痛教訓,從而鑑古知今。
香港學界如何把「返大陸」變成歷史名詞?
作者:陳奕偉2022-08-16
既然深港是位處同一塊大陸上,這「返大陸」就不是地理上的,而是政治上,不能再在香港的校園出現。
梁錦松:幫助孩子獲得幸福人生 所羅門教育推出「Project M² 暑期領袖計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15
財務智商 Financial Quotient(FQ)是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如何有效分配資源是孩子學習獨立的重要一環。Project M²平台致力教育孩子良好價值觀、理財觀念及實用理財技巧。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
作者:何漢權2022-08-15
面對教師人手流失,學童人數下降,大灣區必然要發展,國際形勢卻又變動不居,學界逾百萬持份者,如何以「認真團結、實踐目標、持續進步」相互砥礪,有力逐頁翻閱回歸第二個25年的新篇章?這是大考驗、大跨越。
配合教育政策的廣泛閱讀策略──中學篇
作者:梁振威2022-08-15
中學生處於他們人生中成長的最重要階段,他們的肉體在成長,靈魂在成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閱讀到底能帶給他們什麼呢?那就要看學校怎樣配合教育政策。
蔡若蓮:從小欣賞經典作品 培養文化素養及品德情意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13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育局優化課程,舉辦學生活動,製作學與教資源,提供學習津貼等,旨在營造中華文化的學習氛圍,希望以活潑的方式培育同學的學習興趣,希望同學可以從中領悟,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青少年職場工作體驗 「Y-WE」計劃助社會流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12
Y-WE 計劃給予學生實際職場體驗機會,讓他們接觸社會和商界令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發掘潛能和興趣,看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和希望,令他們不會受制於家庭和成長背景的不足而影響將來的成就,更有能力向上流動。
借MIRROR說教講學
作者:黃冬柏2022-08-11
做事絕不可馬虎,這是起碼的,也是專業責任要承擔的;危機一旦出現,帶來的損失可能是想像不到之大。這種做事態度,都是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時必須持有的!
第19屆「十本好讀」名單出爐 反映師生閱讀喜好多元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10
教育城周一(8月8日)公布「十本好讀」得獎名單,類別更趨多元化,涵蓋科學、推理、繪本、社區文化、 歷史、文學等。本屆共有471間學校參與,總票數超過45000票,足證校園閱讀氣氛更趨濃厚。
自由平等,不能捩橫折曲
作者:何漢權2022-08-10
面對自由與平等齊頭並進的崇高理念,教育現場專業教師們都沒有最基本的話語權,卻被好事者撐着法治保獲傘,鑽上法律空隙,任意利用與放縱的話,自由會捩橫折曲成自私自利,平等亦會被壓倒變形。
從境外引進生源以解決學界困境
作者:曹啟樂2022-08-10
如善用資源,從境外引進生源以解決學界困境絕對是可行的,並且令學生群體變得多樣化。
知識管理在學校的實際應用
作者:朱啟榮2022-08-09
知識管理的力量始終在於以人為本,必須關注教職員工和學生以及他們對數據和資訊的需求,讓不同持分者了解到參與知識管理實踐的價值。
學童人口下降 教評會促吸引外地尖子來港升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06
教評會指出,教育局提議縮班、調遷、合併和殺校等方案只能處理眼前的問題,並不是長遠的策略。為了提高中、小學就讀學生,倡議港府應檢視入境政策,容許及鼓勵內地及海外學生以特殊簽證來港就讀。
從「不再教書」開始──我的教學經驗
作者:黃顯華2022-08-06
作者先後任教了3年小學、11年中學、20多年大學和研究院,教學經歷豐厚。受到陶行知和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的啟示,開始探求多元化啟發學生學習及思考的方法。當年的多元智能學習是怎樣的?
21世紀科技及社會創新潮流下的教育趨勢
作者:編輯精選2022-08-04
商界在社會和教育創新中的參與日漸增加,鄺小姐和羅先生均認為,現時商界已做好準備,和學校同行,共同推展教育創新。
教評會發表聲明 譴責佩洛西訪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8-03
教育評議會執委會周三(8月3日)發表聲明,嚴正譴責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教評會呼籲香港學界携手向年青一代加以說清楚美國種種行徑,讓香港年青一代深切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國家完全統一的必須。
淺談青年政策
作者:何劍輝2022-08-01
各地政府正透過解決青年就業,青年健康和青年參與問題,協助青年發展,推動青年人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香港又可以怎樣推動青年發展呢?
回到現實──既簡單又複雜的青年,既複雜又簡單的大人
作者:施林海2022-07-31
此階段我們更需要的是元認知,即是關於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以抽身出來的立場來看自己那些貌似合理的思路,想一想我為何會這樣思考。
「國」泰民「安」──國民教育的大方向
作者:許志榮2022-07-30
如今《國安法》雷厲風行,敏感的課題諸多避諱,專業發揮已受到動輒得咎的外緣侷限。留下來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理據分明的指引,提振士氣的支援,以及「授業」、「解惑」因材施教的發揮空間。
單純的「孩子」?純真之外的複雜面向
作者:施林海2022-07-30
「人們企圖在對『兒童』的詩意建構中安放自己的破碎靈魂,但這個『樂園』卻是虛偽的,它天真美好裏暗藏着專制的恐怖。成人也會無意識地希望世界變得『單純』些,以減輕價值判斷和分析上的負擔。」(米蘭·昆德拉)
人之初,性本善?──從心理學看本地的「孩子」心理
作者:施林海2022-07-29
兒童和青少年的本質往往被冠以「單純」和「善良」,如此的天經地義。但這種論述只透露了真實的一個面向,忽視了其中的陰暗面。故此,透過對另一面向的深入了解,有助我們了解青年,了解社會,更可促進自我了解。
一帶一路能力比賽頒獎 陳智思:為港做好中介角色準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28
「一帶一路·與我何干」綜合能力比賽2022頒奬典禮周一(7月25日)舉行,得獎師生將以「帶路先鋒大使」身份參與2022活動暨可持續發展規劃證書課程。
後疫時代與教育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28
「後疫」並不等於回到疫前;「疫後」往往意味着疫情完結後,打掃災場。「後疫」卻代表着迎接一個新的時代,和以前完全不同。
港大校友辦學的意義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27
興辦學校不易,貫徹理念更難。此書解構港大同學會小學及港大同學會書院的成功訣竅。
考試狀元文化
作者:何漢權2022-07-27
一試功成,狀元之後,考試指揮棒之下,究竟又在全面普及的香港教育體系內,創造了多少抬不起頭的「失敗者」,扭曲了多少中學,乃至小學的全人教育文化?
疫情下的教育次文化
作者:蔡世鴻2022-07-27
這次世紀疫情對我們造成極大的衝擊,但生活仍需繼續,我們要對抗疫情,要接受它帶來的變化,也要將學習與環境結合,令學習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