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

倫雅文老師X程志森老師: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從閱讀中認識世界?怎樣陪伴子女看書 培養品德價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7
今集「冷思熱話」請來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倫雅文老師與程志森老師,大談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從中認識不同知識。另外,家長在家中又如何透過陪伴子女看書,培養他們的品德價值?
生命無價,與孩子一起創造快樂的童年
作者:鄒秉恩2021-12-07
價值觀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能做到全社會總動員,而家庭教育、公眾教育與及社會風氣的樹立,都同樣重要。
黃冬柏校長X黃智華校長:小學升中 學生怎樣物色心儀學校?家長如何與子女溝通 了解其性向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6
今集「冷思熱話」邀請到即將退休的黃冬柏校長分享,他一生從事教師生涯,並且提出對學生升學及未來發展的一些建議。同樣作為校長的黃智華亦分享對現在教學環境的看法。另外,他們又如何看待家長與子女的關係?
2021年又將「埋單」──明天是否一定會更好?
作者:張海暘2021-12-06
生死有命,我們能做的本來就極其有限,而且不打疫苗又感染病毒,會否更加危險?
挫折的一課
作者:海星2021-12-03
在自校,學生的想法和需要都得到老師的重視和聆聽,但同時,學生也會表現出自我的部分,當他感到無聊的時候,便很坦白的說:「我不玩了!」
疫情下,我在學校最想做的五件事
作者:蔡世鴻2021-12-03
求學不單是求分數,課外活動也是很重要,但教育局為了安全,不准學校在課後開辦課外活動,令學生的生活也變得枯燥,精力也無從發洩。
社會創新的實踐和教育
作者:麥嘉晉2021-12-02
創新教育必須是一種超越教室和機構的合作,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我們才能應對我們目前面臨的全球挑戰和機遇。
從內地雙減政策反思港式補習
作者:黃冬柏2021-12-02
額外補習帶來額外課業、老師知悉學生有外力支援而布置更多家課、學生補習走動需時,因而令學生負荷加重,不利心身發展。當年本港無計可施,一國的另一制就可以針對弊端對症下藥,高效聚焦地把情況控制。
理解躺平主義的背後
作者:梁天卓2021-12-01
要「對症下藥,同心協力加強價值觀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年輕人「躺平主義」出現背後的真正原因。否則,到時所謂的價值觀教育可能亦會適得其反。
四兩情牽動千斤理
作者:何漢權2021-11-30
用真實說出中國大故事,四両輕輕悠悠的情感,可牽動千斤的道理。
發展「人文灣區教育遊課程」芻議
作者:劉煦元2021-11-29
相信學生經過9年的教育遊課程,無論在價值觀、國民身份認同及人生觀都會有莫大的裨益,在文化自信、愛國意識等方面的感知,便會悠然而生。
經典研習的拓展與反思——讀《孟子・魚我所欲也》札記
作者:許志榮2021-11-27
人非草木,螻蟻尚且偷生,那些因為禮崩樂壞、民不聊生而流徙他鄉的庶民,儒家不會視之為不義之徒,只會以惻隱憐憫之心待之。
以教育的根本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作者:翁美茵2021-11-26
下一波改革浪潮已經再現,「變」是常態,但望決策當局在變之先要慎思,在普及推展之先要試行。百花齊放可見其美,但也見其長遠代價,基礎教育必須還原「基本步」,不要令孩子再透不過氣來。
情意學習:追尋香港故事
作者:程介明2021-11-25
國外的教育到處喊苦,忙於彌補「學習虧損」(learning loss);在這時刻,香港學校的情景,而且不限於一兩所學校的情景,探索如何在疫情之中帶領學生開拓新境界,是否應該譜寫一個香港故事?
港人大灣區辦學具前景?
作者:黃家樑2021-11-25
國家剛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當中第八章第一節提到推動灣區教育合作發展。除了已初具規模的高等教育合作之外,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也提出了以下4方面強化合作的舉施。
梁淑儀校長X溫志倫校長:小一入學 家長要為孩子做什麼準備?到心儀學校叩門有什麼竅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4
正值申請2022年9月小一入學期間,西區婦女福利會幼稚園校長溫志倫與油塘基法小學校長梁淑儀為憂心忡忡的家長剖析要為孩子做什麼準備,以及到心儀學校叩門的竅門。一起聽聽他們的對話。
解讀香港身份認同的迷惘
作者:彭智華2021-11-24
回歸後,香港理應完全投入祖國的懷抱;但對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某些人,可能在體會到西方制度的某些好處及中西文化融合所帶來的優勢,迄今仍未能習慣或抗拒中國現有的文化及制度。
學校裏的弱勢社群
作者:劉鴻輝2021-11-23
教學助理、校工從來都是學校裏最「弱勢」的一群,均屬編制外,通常只受勞工法例保障,多由學校自行擬約聘請。這群學校「幕後功臣」的辛苦有人知嗎?
「美術科本導向」的科普融合
作者:林桂光2021-11-19
科技發展源於科普探究,為貫徹個人倡導低成本、低技術、普及推廣的科普教育理念,下面介紹另一種以美術學科為本,融入基本科普學習元素的幾類課題選擇,並討論各種美術創作應用在學與教上的可行性安排。
「無窮之路」真實版──這個故事可以做國情教材
作者:郭一鳴2021-11-19
這篇網文滿滿的正能量,作者娓娓道來,平實的文字中有一種道德感染力和精神號召力。透過這個樸實無華的真人真事,可以認識今天內地的社會和內地的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
香港基礎教育在大灣區的機遇
作者:梁振威2021-11-19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本港的中學、小學和學前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
後疫情下的體育科課程發展
作者:李美嫦2021-11-18
疫情下的體育課程發展,必須及早著力維護學生的情緒健康、體能感知及品德情意的整全。
如果香港也「雙減」
作者:鄭家寶2021-11-18
「雙減」政策是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讓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如果「雙減」減到香港來,業界可視為提升專業之舉。孩子、家長與學校可有何應對之舉?
慎重考慮當父母吧!孩子沒教好,老師也無力回天
作者:洪 蘭2021-11-17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支撐國家的三個樑柱,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是骨牌反應,一個倒,連帶倒。與其抱人大腿、看人臉色,不如爭氣,努力去贏得別人尊敬。
生源警報響起,老調又再重彈
作者:黃冬柏2021-11-17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政府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立刻彈 立刻讚
作者:何漢權2021-11-16
老師於學生,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會影響受教者一生;而整所學校教師團隊的士氣,信心又從何而來?教學信心是怎樣建立?「立刻彈」與「立刻讚」,只在一字之差。
喜見教育界多人參選立法會
作者:曹啟樂2021-11-16
這一次因着教協的解散而缺席立法會選舉,這對教育界別眾多候選人的選情,會有什麼影響呢?
中大携小學以AI支援自閉症患者 陳智思冀社會持續跨界別支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5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出席自閉症終身支援計劃啟動禮時表示,期望教育、創科、社企、商界等不同界別能夠繼續進行跨界合作,持續發展對自閉症患者的支援。
教師知識的再思
作者:朱啟榮2021-11-15
教師「以探究作為立場」所獲取的知識比傳統理論式知識──實踐知識區別所釋放出的知識概念具更豐富的含義,突破了「實踐(Practice)等同於實用的(Practical)」概念的局限。
如何應對吵鬧的孩子
作者:海星2021-11-12
對於無理的要求,我認為不一定要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愛的支持。我曾經試過,孩子一邊大哭,我依然拒絶孩子無理的要求,同時一直抱着孩子,一直聆聽孩子的心聲。